大热天去天坛,确实因为去无可去。想着天坛公园绿荫如伞,估计在里面走走也挺自在。
天坛能去的地方都去了十几遍以上了,唯一没去的地方就是神乐署,每次去的时候都赶上维修,前阵子好像说已经开放了,因此,今天打算去一次。
从西门进神乐署要经过斋宫,在门口的时候听管理员说,神乐署还在修缮,于是,便决定再去斋宫一次。
斋宫跟天坛一样,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比如说,北京有四座斋宫,分别是紫禁城的斋宫,天坛斋宫,地坛斋宫和先农坛斋宫。目前,地坛斋宫建筑还在,但是已经改做其他用途,先农坛我好像就没有看见斋宫,也许有,印象不深了。紫禁城里的斋宫不让参观,保存最完整,对外开放的斋宫也就是天坛斋宫了。
通过对比,天坛斋宫跟其他斋宫还是有些不同,跟紫禁城里的斋宫不同的是三个方面:紫禁城里面的斋宫盖的是黄色琉璃瓦,而其他三座斋宫都是标准的绿色琉璃瓦。正殿前的丹陛石不一样,紫禁城的丹陛石自然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而其他三座是不同的祥云图案。还有一个不同是,紫禁城的斋宫是面南背北,这个跟先农坛的斋宫方向一致,而天坛和地坛的斋宫方向是坐西朝东,以此显示对天地的尊重。天坛和紫禁城的斋宫正殿是七个脊兽,而地坛和先农坛都是五个。
四个斋宫建设的时间也不同,天坛和先农坛斋宫都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跟紫禁城同时建成。地坛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紫禁城斋宫建设年代更晚,它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设的,比地坛斋宫晚200年,那是因为雍正怕被暗杀,所以祭天之前,在紫禁城的斋宫斋戒2天后,第三天一早去天坛祭拜,结束后立即返回紫禁城。
其实,斋宫的治安工作做得非常好。从东门进去,有两道护城河护着正殿和寝宫,也许是嫌这样的防卫措施太严密了,以至于乾隆皇帝还写诗嘲讽过斋宫的防卫体系设计,即便如此,他到斋宫的时候,警卫实力一点也没降低。
嘉庆皇帝在斋宫的时候还真的出了事,寝宫发生了大火,后来发现竟然是炕着火了,为此,恼羞成怒的嘉庆皇帝命令扒了所有寝宫里面的炕。
跨过三道金水桥,即进入大门,大门的西北角有一个钟亭,虽然钟亭看似清朝建筑,可里面悬挂的钟像是明代的,查阅介绍,果不其然,这口钟名字叫“太和钟”,永乐年间制造的。大钟主要是汇报皇帝进出斋宫、焚香等活动时间。
进入正殿,再次跨过金水桥,一座硕大的正殿呈现在面前,它拥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无梁殿”,说的是大殿的构造。大殿坐落在一米高的基座上,外观看,大殿是五开间单檐庑殿顶的建筑,上盖绿色琉璃瓦,绿色琉璃屋脊,屋角有七只脊兽。
大殿的西北角有一个亭子,亭子里立着一位小铜人,铜人手里握着“斋戒三日”的提示牌,据说,因为唐代的魏征特别守规矩,因此,铜人的样子是仿照魏征的样貌制作的。大殿前面的西南角有一个报时亭,亭子里有时辰的记录。
大殿后面有个小院,小院门口是垂花门,这是我再次关注公共场合下这样形制的门,第一次是在西黄寺,这也是乾隆年间的建筑。寝宫虽然是绿色琉璃瓦顶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寝宫是硬山顶房子,在古代,这是所有建筑形制中等级最低的,据说是皇帝谦虚的做法,这是对天的敬重表示。
以前,皇帝在斋宫需要斋戒三天,这三天需要斋戒,不处理朝政,不能临幸后宫女子。要焚香、读书,当然,斋戒也不是完全不吃肉,而是不专门杀生吃肉,假如有存肉且不是专门为斋戒制作的,也是可以食用的。我有点好奇的是,斋宫里没看到厨房,估计以前是在别的地方做好了,然后传膳过来吧,还是在斋戒期间只吃冷食呢,这个好像没有介绍。
即便是故地重游,还是觉得很多地方非常新鲜,知识好像就是学不够的,有些知道,有些还是不知道,不知道下次再来斋宫,是否还有别的收获。
金水桥
汉白玉的石构件跟紫禁城差不多。
报时亭。
铜人亭。
铜人。
无梁殿正中的一间。
这个不知道做什么用的,就觉得这个藻井非常漂亮。
这是无梁殿的外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