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浙江之心”金华正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社交主页:有人在双龙景区的“小冰岛”拍北欧风大片,有人在游埠古镇的早茶摊用镜头记录烟火气,有人在义乌“中东街”打卡异域风情……这种“年轻人重新发现金华”的热潮,成了一种“浙中现象”。
为何是金华?这座拥有98家A级景区、38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城市,曾因“历史文化之邦”的厚重标签在青年群体中略显低调。如今,它却成了年轻人口中“不远不近、恰好心动”的宝藏地。答案,藏在它对年轻人需求的精准回应里。
拥抱青春经济:年轻人从“过客”变“主角”
“大学生群体遇见新鲜有趣的事物便会热情分享,既是旅游的主力军,也是二次传播的关键力量,这份自带流量的传播力,正是文旅宣传最稀缺的资源。”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冯涧说。
精准锚定青年群体,金华文旅针对大学生推出“新政策、新产品、新活动、新场景、新玩法”等系列活动,树立“年轻态”“鲜活化”的金华文旅品牌新形象,吸引更多人赴金旅游打卡,让青春活力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引擎。
去年夏天,蓄力已久的金华,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城市之约”,市内所有国有景区对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免费敞开大门,同时引导民营景区推出梯度优惠。源源不断的学子奔赴而来,了解金华、宣传金华、爱上金华,进而留在金华。
去年,金华文旅开启抖音短视频大赛,吸引了一大批文旅达人、网红博主、全国各地大学生前来打卡金华美景、美食与文化,在这些年轻人创作的视频里,文旅融合下的金华旅游频频“出圈”,在抖音平台掀起2.5亿的热度浪潮。今年6月,“寻找金华100个最出片打卡点”活动再次邀约大学生化身“城市发现官”,用镜头探索金华,多元的玩法让活动的吸引力持续发酵。无论是古老的街巷、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都市风貌,金华的每一处角落都被镜头定格为永恒。
“走出去”进校园、“引进来”做采风,金华文旅在高校持续出圈。主动贴近大学生群体,去年金华文旅先后走进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省内高校,今年又延伸至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目标辐射长三角高校,后续还将走进更多高校“吆喝”。采风活动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等近20所高校百名大学生代表,来金华实地体验——游览自然风光、探寻历史古迹、品尝八婺美食,花式探秘金华“顶流”打卡地,通过社交媒体形成“裂变式传播”。
无论是民俗节庆还是文创市集,金华的各类活动都会主动向大学生发出邀请,还走进高校聘任“文旅宣推官”,让学子从游客变为主角,深度参与到文旅推广的每一个环节。
据统计,去年全市接待全域游客1.08亿人次,过夜游客5615万人次,均居全省第4;全市旅游收入1352亿元,居全省第3。今年1至6月,全市已接待全域游客533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其中95后游客占比飙升至47.63%,同比激增13个百分点。
如今的金华,正以青春为笔,在文旅版图上勾勒出越来越清晰的“青年理想目的地”模样。“青春+文旅”,正在释放新的无限可能。
深挖在地文化:非遗也能玩出“新花样”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有人类非遗项目3项7个子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全省第2,省级非遗项目131个、全省第3;现有国保单位38处、全省第2,省保单位141处、全省第1,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全省第1。千百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汇共融的文化图腾。
“旅游的发展已经过了老天爷赏饭吃——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观光旅游阶段,现在更要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在地文化。”在冯涧看来,年轻人的“重新发现”,从来不只是看风景,更是找共鸣。为此,金华把千年文化拆开重组,打造成年轻人能触摸、能互动的“潮玩”地,这也是金华文旅形成差异化特色的关键所在。
在文物和非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金华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推出“跟着国宝游金华”,让游客跟随文物的脚步感受金华文脉;另一方面,推出“跟着非遗游金华”,开发婺州窑、婺绣等手工体验游,横店梦外滩的非遗主题街区引进40余个浙中非遗项目,“歌画东阳 非遗之旅”还作为入选了2024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非遗旅游体验,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
眼下,金华各个地区充分挖掘自身的在地文化,如火如荼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义乌除了早已出圈的“世界最大超市”——国际商贸城,“中东街”也独具特色,街边餐馆每室每户都有水烟供应,土耳其烤肉、薄荷茶、异乡人,伴随着空气中水烟的味道,游客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异国风情。游埠古镇恢复早茶习俗,常态化举办游埠舞狮、怀旧婚礼、婺剧表演等特色非遗活动和民俗活动,让古镇重现“烟火气”和“乡土味”,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7.84万人次。东阳横店则依托其强大的影视文化,推出微短剧拍摄体验、探班、吊威亚体验、换装等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影视文化的魅力……
此外,金华还注重集聚和招引年轻主理人,积极打造文旅新业态。去年,双龙风景旅游区刚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座藏着黄大仙传说的“古老的山”,被90后主理人改造成了“少年的山”:废弃矿坑变“小冰岛”,成了网红打卡地;矿坑书店里,年轻人一边喝咖啡一边读诗集,去年小冰岛景区共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全网流量超13亿,游客90%为年轻人、90%来自市域外。如今,每天都有数千人前来打卡,当传统文化遇上了年轻创意,老地方也长出了新惊喜。
长三角协同:让“宝藏地”触手可及
今年3月,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在金华召开,三省一市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入境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未来的长三角文旅将在资源协同开发、服务协同提升、客源协同互送、宣推协同开展、政策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近年来,金华文旅深耕长三角市场,先后走进上海、南京、苏州、合肥等长三角主要客源市场,举办金华文旅走十城推介活动,推出十大精品线路,有力推动金华与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互动合作。
“长三角地区文旅资源丰富,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竞争激烈。但同时,长三角庞大的客源市场也为金华文旅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更多游客。”冯涧说。
前不久,中国对韩国试行免签政策后,韩国游客“扎堆”上海。金华文旅看到吸引这些入境游客的新机遇,积极与上海、杭州对接,计划打造“新华东线”国际旅游线路,构建“上海口岸入境—金华深度体验—杭州特色衔接”的国际化旅游动线。目前,政府层面已达成共识,正在推动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市场主体组建“新华东线”旅游产品联盟,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拓”的协同发展机制。
为确保线路和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金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入境游的政策,完善购物、餐饮、住宿等体验。在购物方面,推动退税商店和即买即退商店的建设,计划在古子城、双龙、义乌小商品城和横店影视城等重点区域打造综合性旅游特色商品商店,针对入境游客设计产品体系。在餐饮住宿方面,突出在地文化特色,如诸葛八卦村的古村落住宿、横店的影视主题住宿,以及推广金华的“十碗面”“十只鸡”“十块豆腐”等特色美食。
同时,金华还在不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实施“310工程”,即各县(市、区)选择3个景区,通过10年努力达到国家级标准,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平台。与此同时,各景区将实行错位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低空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构建水、陆、空全域旅游立体开发格局,打造更多独具魅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如今,金华的“重新被发现”已不是偶然。当青春经济激活传播密码,在地文化长出年轻模样,长三角协同打通体验链路,这座“浙江之心”便成了年轻人用脚投票的结果。
那些在社交平台刷屏的金华影像,那些留在八婺大地的年轻身影,共同解码了“浙中现象”的核心:所谓宝藏城市,不过是懂年轻人的城市。而金华,显然摸到了那把“钥匙”。(王超、郑羽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