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区街巷格局是在元明时期奠定,一直延续到今天,大街把城区分割成一个个街区,街区中胡同纵横交错。大街像动脉,胡同像毛细血管。老城区随处可见的胡同成了古都北京的代表性特征。北京最早的、且历代都有文字记载的胡同是西四附近的砖塔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这条胡同见证了北京古都的700年发展历史。
砖塔胡同曾经以交易米面、牲畜为主,附近一条胡同的名称就叫羊肉胡同。商业繁荣带来了勾栏瓦肆的聚集,吸引了历代文人在这里居住、活动。砖塔胡同一带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带是戏曲活动中心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胡同,是元代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等杂剧大家走过的。元代李好古在杂剧《张生煮海》中写道:“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找我。”想当年,这一带的剧场,上演过《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等杂剧,相当热闹。元大都的观众看完杂剧之后,边走边谈,穿过胡同回到自己的家。想到这里,我们会产生现代与古代贯通、文化一脉相承的感觉。这些作家居住在哪间房子里,已经不可考,但是,他们的作品扎根于胡同之中,与居住在胡同里的百姓气息相通。
到了清代,女词人顾太清从道光十八年(1838)起,在万松老人塔旁边生活了19年。民国时期,鲁迅和张恨水也在这里居住过,创作、修改作品。鲁迅旧居现在可以参观,是一个小院落,房子不大,已修缮成一个阅览室。这条胡同还有一个关帝庙,正在整修之中。清代永恩贝勒府也在这里,现为民宅,匆忙之间没有找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北京的鲜明特色。对历史文化的考古,不但让古老的建筑活起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