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泉州旅游爆火以后,开元寺和西街就再也没有清静过。终日里门庭若市,游人如织。这种状况,景区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但对于游客而言,游览体验感也是大打折扣了。所以,更喜欢小众一些的地方,慢赏风景,细品人文,能真正感受到,旅行的快乐。
西湖公园篇
一直以来,“西湖”这个词在我的认知里,都是自带“杭州”标签的。没曾想还有另外一种组合,叫“泉州西湖”。如若不是来到这里,那在这个问题上,我将会继续浅薄下去。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湖公园。全年全天免费开放,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前往。但我更偏好于早起逛公园。因晨间光线柔和,空气清新。经过一夜休整的花草树木,色彩饱满润泽,充满自然之灵气。
酒店附近有多趟公交车直达,七点多就到了公园南门口。比我们更早到的,是当地某幼儿园的大班团队。在一众老师家长的带领陪同下,来此开展公益活动。孩子们像出笼的小鸟雀,叽叽喳喳唤醒了活力满满的新天!
入口处的三联牌坊门,不像别处常见的那样,端端正正地,立在一百八十度水平线上。其左右两边各自向外斜出,如飞鸟之微微展翼,造型精巧灵动。顶部的双龙戏珠雕像,也栩栩如生,仿若活物一般。
迈入园中,花色红砖拼贴的人行步道,形成一条漂亮的引导线。沿路向前走上一段,发现地面的拼贴又换了新花样。再往前,又换。小小变化看似微不足道,却对应了周围植物群的转换,使景观更加和谐优美。可谓是闽南匠心,暗藏其间。
西湖公园总占地100公顷,由四岛三桥,三长堤组成。其中,水域面积高达82.28公顷。这一片庞大的水域,纯净清澈,如翡如玉。倒映着沿岸的凉亭石拱桥,错落的楼宇,绵长的弧形护栏,苍翠茂盛的绿植,以及悠闲漫步的行人,空灵、恬淡,胜过任何丹青妙手之作!
登上石拱桥顶,视野随之拔高。遥望清源山黛影起伏,成为刺桐阁最绝妙的背景衬托。
刺桐,一种乔木植物,原产于印度。开大红色花朵,花语“红红火火,吉祥富贵”。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为扩建泉州城廓,遍植刺桐于全城。每逢三月花开之际,城中处处如火似霞。从海丝之路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商人,见到这番绚丽景象,便以“Zaitun”(音译,刺桐)指代泉州港。此后,这个名称又被《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并传播至欧洲。泉州遂以“刺桐城”驰名海外。1987年,刺桐花正式被定为泉州市市花。
西湖公园的刺桐阁,虽说是后期所建,可听名称便知其标志性地位显著。它是公园的核心景观,走在公园的各处都能看见。阁楼总高34米,设计灵感来源于泉州古代奎星阁。采用印度菠萝格木、甲等杉木以及香樟木等优质名贵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古朴典雅,展现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特色。
不止建筑,园中的花木绿植也很闽南。好多奇奇怪怪的模样,根本没见过也叫不上名。我能认出来的十分有限,不过木棉、槟榔、榕树、三角梅、红千层等几个品种。要知道,整座公园可是有两百多树种呢!疏密有致地穿插分布着,像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行走其间,仿佛徜徉在仙人居住的水中绿洲。难怪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诸多荣誉奖项。
本以为杭州西湖美名在先,又有家喻户晓的白娘子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加持,泉州西湖自是难以与之相媲美的。不料人家既没有模仿也没有攀比,着重于呈现本土特色,也是美出了自己的专属高度!
清净寺篇
同在市区涂门街,且相距不足三百米,通淮关岳庙和清净寺的人气差别,却无异于天上地下。前者有多喧闹,后者就有多冷清。然而这种冷冷清清,反倒衬托了清净寺的古老与神圣。
泉州清净寺,初名圣友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也是唯一入选“中国十大名寺”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伊斯兰教起源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传奇色彩浓郁的教派。穆罕默德是这个传奇的缔造者,被穆斯林视为“最后的先知”。他出生在麦加的一个名望家族,幼时痛失双亲,由祖父和叔叔抚养长大。又因家境贫寒,年纪轻轻就开始外出经商,并以诚实正直赢得了“Al-Amin,可信赖的人”的称号,这是麦加人对其品格的最高认可。
穆罕默德在与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引起他的思考和冥想。公元610年,他声称在希拉山洞中接收到天使吉卜利勒的启示,自此开始了他的先知生涯,倡导“独一神(安拉)”信仰。很快,他赢得了一批追随者,同时也受到了麦加贵族的抵制,被迫迁徙至麦地那。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社区。630年,他收复了麦加,标志着伊斯兰教正式确立。两年后穆罕默德去世,而伊斯兰教开始快速向外扩张,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
清真寺作为穆斯林举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广泛建造于世界各地。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清真寺,因地域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但其核心特征基本不变,包括穹顶、尖塔、装饰艺术、以及朝着麦加方向的礼拜大殿。
泉州清净寺整体为石构建筑,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站在广场前抬头仰望,高大的门楼神圣庄严。独特的辉绿岩石材,通过层次递进的半穹顶尖拱门造型,展现出深邃典雅的阿拉伯风情。
门票三元属实不贵,虽然泉州绝大部分景点都是免费的。但这份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实在无法用金钱予以衡量。清净寺自建成以来,历经了多次地震,宣礼塔、望月亭、奉天坛圆顶等重点建筑陆续损毁坍塌。至于最后一次重创,则来自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一场大风,从此再也没有修复过。
如今的清净寺内,入目一片断壁残垣。曾经的巍峨堂皇,只余下简约的轮廓,供到访者遐想、探寻。
望月台上,清净寺阿訇的凝重身影曾在月下久久徘徊,以决定斋月的日期。礼拜殿里,虔诚的叩拜者们的祈语,似乎还在石柱间回荡。墙角的月季花,迎来了新一轮的盛放。而镌刻在殿墙上的《古兰经》圣训,依然字迹清晰。
不知是我的联想力太过丰富,还是遗迹的异域氛围感足够强烈,穿梭其间,忽然就想起了方文山写的两句歌词: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预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清净寺,便是伊斯兰教留给泉州的古老诗篇吧!
【旅行观光客,独立创作人。记录真情实感,分享所见所闻。感谢每一位来过的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