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景点踩坑实录:花冤枉钱看假货,这届游客的钱咋这么好赚?
上周末跟老家的王婶聊天,她举着手机里鼓浪屿买的"手工馅饼"直叹气:"说是现烤的,回家一尝跟超市卖的味儿差不多,还贵了三倍!"这事儿让我想起最近整理的"游客后悔榜",好些景点看着光鲜,实际去了一肚子火。
先说鼓浪屿。小岛确实美,可走在石板路上,满眼都是"独家手工""百年传承"的招牌。李姐上个月带闺女去玩,买了盒标价88元的凤梨酥,结果拆开吃着跟某宝9.9包邮的一个味儿。"店员说这是'岛上老师傅做的',结果我刷到隔壁摊位老板在朋友圈发图,同一箱货发往全国景区。"李姐翻着聊天记录直摇头。
再看天涯海角。游客们挤破头去看"天涯石",结果到了地儿发现就是海边立着几块大石头。"宣传图上写着'浪漫圣地',实际就是个普通海滩。"刚退休的张叔拍了段视频,镜头里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石头,背景音全是"这也叫天涯?"的吐槽声。景区工作人员说这是"自然景观原貌",可谁愿意花门票看几块普通石头?
乔家大院的变化更让人唏嘘。以前去能看晋商老宅的雕梁画栋,现在一进门就被各种商铺包围。"买纪念品要绕着店走,想拍张老房子的照片都得挤过卖银饰的摊位。"做旅游攻略的小陈说,他上个月实地探访,发现原本的古宅院子改成了奶茶店,"115块的门票,一半时间在逛商店,这哪是看古迹?"
黄鹤楼的故事更典型。小时候学"故人西辞黄鹤楼",总想象着登楼望远的样子。现在的新楼离旧址一公里,里面装着电梯,楼梯扶手都是锃亮的不锈钢。"我爸非说要'登黄鹤楼',结果我们坐电梯到顶,往下看全是现代高楼。"90后小吴翻出照片苦笑,"旁边卖纪念品的阿姨还说'这楼比老的好,方便',方便是方便了,可味儿没了。"
张家界的玻璃桥最近也在"翻车"。本来是想体验"云端漫步",结果节假日人挤人,走两步就得停。"我排了俩小时队,刚上桥就被人撞得差点摔了,哪还有心思看风景?"带团的导游老周说,现在玻璃桥的游客量是五年前的三倍,"景区光顾着收门票,根本没考虑承载量"。
西安的秦陵地宫更让人无语。司机师傅路上神秘兮兮:"离兵马俑不远,看了准震撼!"结果到了地儿,就是个仿建的地下宫殿,里面的陶俑看着跟景区卖的纪念品差不多。"我表哥在博物馆工作,说真正的秦陵地宫根本没挖,这地儿就是个'游客体验中心'。"刚毕业的小陆翻出购票记录,"门票120,够买三张兵马俑的正规讲解票了"。
上海城隍庙的变化让老上海人都直摇头。以前这里是吃小笼包、买梨膏糖的地方,现在逛一圈下来,买的都是"上海特产"的塑料玩具。"我妈想买蟹粉小笼,结果问了三家店,要么说'这是改良版',要么说'正宗的在弄堂里',绕了半天才找到家老店。"在上海工作的林小姐说,"城隍庙的主街,连个卖生煎的摊位都难找"。
外滩观光隧道更像"智商税"。花50块进去,里面全是闪灯和噪音,连江景都看不见。"我以为是坐观光车看江景,结果是走隧道,灯光晃得眼睛疼。"带外地朋友玩的陈哥说,"出来后朋友问我'这就是你们说的外滩?',我尴尬得脚趾抠地"。
少林寺的商业化更让人无奈。本来是想感受禅意,结果一进门就被"武术表演200""摸佛珠100"的牌子吓到。"我爸是老党员,最烦这种乱收费,说'这哪是寺庙?跟商场似的'。"在郑州上学的研究生小杨说,"我们绕开收费项目,找个角落坐会儿,还被工作人员催'别挡道'"。
横店的群演梦也不好做。很多人冲着"偶遇明星"去,结果待一周连个群演的机会都难抢。"我表弟报了名,交了800块培训费,结果每天在片场当背景板,一天挣50。"做影视行业的小徐说,"景区里的'明星合影'要收费,拍张照片199,结果拿回去一看,是P的"。
这些景点踩过的坑,你中过几个?下次出游前,是不是得先查查"真实评价"再掏钱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