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打铁花的璀璨星光遇上大学生创客的奇思妙想,当千年汉服飘逸在集装箱夜市之间,山东阳信的这场“黄河大集”正以破圈之势,演绎着县域文旅融合的崭新范式。这场集文化展演、美食体验、亲子互动于一体的夏夜盛宴,不仅点燃了城市烟火气,更展现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无限可能。
传统与时尚的“破壁对话”,是这场活动最动人的底色。京剧的婉转唱腔与水上舞台的现代灯光秀同频共振,非遗漆扇技艺与青春创客的集装箱市集比邻而居,这种看似违和的混搭,恰恰构成了文化传承的生动场景。阳信用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随着铁花飞舞、伴着K歌接麦焕发新生的活态基因。
多维消费场景的“立体编织”,彰显了夜经济升级的阳信智慧。从“劳”想来冰冰铺子的味觉享受,到无动力乐园的亲子时光;从酒王争霸赛的激情互动,到大学生驿站的创意孵化——劳店夜市打破了“夜市即小吃街”的刻板印象,构建起吃、游、购、娱、创的全链条体验。特别是消费券的精准投放,既刺激了即时消费,又培育了长期消费习惯,这种“引流+留客”的组合拳值得借鉴。
最令人振奋的是看见“青春力量”的深度参与。返乡大学生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创意的生产者。既在志愿服务岗上挥洒汗水,又在创业孵化区播种梦想。这种“青年与家乡”的双向奔赴,让夜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升级为人才回归、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当年轻人在非遗技艺展台前流连,在K歌舞台上绽放,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县城与青年群体的“破冰”与“共生”。
多部门联动的“护航矩阵”,则揭示了文旅成功的保障密码。从医疗点的贴心守护,到消防队的专业保障;从市场监管的严格把关,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支持——这场活动的圆满举办,实则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阅。阳信用行动证明,好的文旅体验,既需要前台的精彩演绎,更离不开后台的精细管理。
当前,全国多地都在探索夜经济发展路径,但往往陷入同质化竞争。阳信的启示在于:县域文旅要避免“千镇一面”,必须打好“特色牌”与“组合拳”。劳店镇计划中的文创开发、创业孵化等延伸举措,正是朝着“短期爆款”转向“长期IP”的正确方向。当“欢乐Song”从一场活动升级为持续品牌,这种“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民生受益”的模式,或许能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新思路。
从黄河岸边的这场夏夜狂欢,我们窥见了一个县域的雄心。不仅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更要让年轻人“走了还想回”。这种兼具烟火气与青春感的文旅实践,正在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价值维度——它不仅是GDP的增长极,更是文化认同的凝聚剂、人才回归的强磁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