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县位于绵阳市北部,成绵苍巴高速、108国道、347国道贯穿境内,宝成铁路复线、京昆高速公路擦境而过,东北与剑阁县接界,西北与江油市毗连,东南与盐亭县、南部县接壤,南与三台县为邻,西南与游仙区接界。梓潼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生态食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生猪产粮产油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乡村水务先进县、四川省生态园林县城、四川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四川省双拥先进县、全省第一个中国厨师之乡、全省第一个国家水稻制种标准化示范区。主要景区有七曲山风景区、两弹城景区、文昌艺术小镇景区等。#四川#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蜀为梁州之域,境内巴、蜀二国並立。梓潼为蜀国领地。《华阳国志》载,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秦惠王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迎到梓潼。其时,梓潼已为蜀国东北要隘(与蜀国世代为仇的巴国,后期定都阆中)。
周愼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司马错灭巴、蜀后,梓潼为蜀郡领地。汉高帝刘帮灭秦,楚建汉后,於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割蜀(郡)於梓潼置广汉郡(见《汉书》及《四川郡县志》)、分领什邡、新都、雒县(今广汉)、白水(今青川)、葭萌(今广元及陕西宁强)、郪县(今三台)、刚氏道(今平武)等十一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梓潼县。(县治在今北门外连枝坝),隶属广汉郡,(郡治在今梓潼牟家坝)。
西汉末,王莽篡汉,建新王朝,(公元9-23年),改“梓潼”为“子同”。公元24-36年,公孙述据蜀,国号“大成”,改广汉郡(郡治今梓潼东门外五里车家坝)为“就都”。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阴平羌反,广汉郡治迁徙涪县(今绵阳市)。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割梓潼西北置德阳县(今江油马角坝,东汉末德阳县迁遂宁,改置德阳亭,隶属梓潼县)。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定蜀,称盆州,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郡治在今梓潼东门外牟家坝),分梓潼县北部地区置剑阁县(今剑阁剑门乡)。梓潼郡分领梓潼、涪县(今绵阳市)、汉寿(今广元及陕西宁强)、白水(今青川)、剑阁等七县,西晋因之。晋武帝司马炎秦始皇二年(公元266年),分梓潼县北部置武连县(今剑阁武连),又割西北地区置万安县(县治在今梓潼仙峰乡),並将梓潼郡从盆州划出,隶属梁州(州治在今陕西汉中市)。
晋惠帝大安三年(公元304年),李雄定鼎成都,称“成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李雄迁巴西(今阅中)、梓潼二郡治于涪城县(今绵阳市),称“巴西梓潼郡”,梓潼仍置县。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益州刺史周抚,分梓潼西北全门(今江油雁门)、百顷(今梓潼许州)、长平(今江油文胜)三镇七乡置北阴平郡(郡治今江油河口乡与百胜乡之阴平坝)。
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又割梓潼东部(今剑阁元山,开封等地)置华阳县(县治在今剑阁王河乡),梓潼仍置县。南齐、梁皆相沿之。梁天鑑四年(公元505年),北魏遣尚书刑恋,统军王足破梁州,于晋寿(今广元昭化)置东益州,于梓潼置梓潼郡,隶属东益州。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遣大将军尉迟迥伐蜀,破之,分巴西梓潼郡于梓潼置潼川郡(又称潼州郡,郡治今梓潼连枝坝),于石牛堡置安寿县(县治今梓潼石牛乡),隶属潼川郡,北周因之。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潼川郡,移安寿县于潼川郡治所(今梓潼连枝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将安寿县还名梓潼县。唐分全国为十道,梓潼县隶属剑南道普安郡(郡治今剑阁城关)。五代之前蜀,后唐相沿之。
两宋时期(965一1279年)梓潼县属东川利州路(治地绵谷,今广元)隆庆府(今剑阁)。
元初,阴平县毁于战火,其辖地划入梓潼,梓潼隶属广元路保宁府(今阆中)、剑州(今剑阁)。明洪武六年(1373)年撤销江油县建置,江油辖地併入梓潼。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江油县。崇祯十年(1637年)李自成克梓潼,以梓潼为老营,分兵三路攻绵州、潼川、江油。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率军入梓潼与明十三省大军会战,大败明统军猛如虎的十三省大军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的涪江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再次率军至梓潼建太庙。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军入川灭“大西”农民政权,梓潼仍置县,属川北道保宁府。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从川北道保宁府划出,隶于川西道成都府绵州。乾隆二十年(1755年)分绵州东北二乡(今绵阳市朝具、柏林、太平、凤凰、中心、街子、玉河、刘家、徐家等乡)入梓潼割地。咸丰五年(1855年),东北二乡又还隶绵州。
中华民国元年至十七年(1912年一1928年),梓潼县隶属西川道(道治成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取消道的建置,实行“防区制”,梓潼县为川军二十九军(田颈尧)防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二梯队进入梓潼,在梓潼县城和复兴镇(今许州)分别建置梓潼、百顷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机构。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1934一1949年),梓潼县隶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绵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2月20日梓滝解放,仍置县,隶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1953年恢复四川省的建置。梓潼县政区亦有所变动,梓潼县之第三区:重华、文胜(今百胜)、青龙(今马角)、青寿(今青林、厚坝)等乡划属江油县。江油县之大安(今自强)、小垭、双板、黎雅、仙鹅、向阳(今白云)、金龙场及剑阁县之马迎、仁和(今金宝)、大兴、文星、宝石、二洞等乡划属梓潼县。梓潼仍属绵阳专区。1968年5月,“文大”中,绵阳专区改制为绵阳地区,1985年2月国务院又批准将绵阳地区改制为省辖市。绵阳建制几经变动,梓潼县均求属之。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20日梓潼解放,县人民政府仍划全县为3区19乡(镇)。
一区,区治县城,辖县境东南地域,领治城镇和太平、宏仁、马鸣、定远、兴隆、观义、石牛、双峰9乡(镇)。
二区,区治复兴场,辖县境中、西部地区,领复兴、双龙、黎雅、石台、卧龙、演武6乡。
三区,区治重华场,辖县境北部地区,领重华、文胜、青龙、青寿4乡。
1950年8月,为平衡行政辖区,便于行施行政管理,乃将一区一分为二,划作两个区,将其所辖之观义、双峰、定远、石牛、兴隆5乡划出,于老观庙(观义)置第四区。又将二区之卧龙乡划属第一区。1951年6月特将治城乡所辖城内5个居民委员会组成城关镇,作为乡辖镇而隶属治城乡。1952年12月2日始将城关镇从治城乡划出,升格为直属县的乡级镇。同年12月24日,与江油县调整辖地,至1953年3月,全县行政区划为:
一区,区治城关镇,辖城关镇及治城、太平、宏仁、马鸣、新建、石牛共7乡(镇)。
二区,区治复兴场,辖复兴、双龙、双板、演武、石台、金天6乡。
三区,区治黎雅场,辖黎雅、三星、向阳、仙鹅、龙凤、金龙、卧龙7乡。
四区,区治兴隆场,辖兴隆、观义、双峰、定远、大安、交泰6乡。
1953年8月5日,县人民政府将复兴乡所辖南部5个村析出,于豢龙庙新置豢龙乡;割复兴乡北部5个村,再割双龙乡南部4个村,于中心场置中心乡;两乡皆隶属第二区。同月21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剑阁县所辖第五区之仁和、宝石、大兴、文兴、观龙、二洞等6乡从剑阁县析出,入隶梓潼县。梓潼县人民政府将其编为梓潼县第五区,区治仁和场,仍分领所辖各乡。
1954年12月1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剑阁县将第三区(区治开封)所辖马迎乡划出,入隶梓潼县,梓潼将其划入第一区管辖。至此,全县共辖5区1镇34乡。
1955年2月16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第四区(区治兴隆场),将所辖定远乡划入第五区,第五区改称第四区。将原第四区之兴隆、观义、双峰、大安、交泰6乡划入第一区。同时将一区马迎乡划入四区(仁和区)。10月18日,绵阳专署批准,撤销一二三区建制,所辖各乡改为直隶县人民委员会,仍置第四区,管辖所领之乡。11月27日,县人委决定,并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新建乡(乡治庙子坝),将其一二三六村和四村的4个组划属治城乡,将第五村和第四村的8个组划属大安乡,将七、八、九村划属马鸣乡。撤销中心乡,将所辖一、四、五村划属复兴乡(今许州镇),将二、三、六、七村划属金天乡。撤销豢龙乡,将所辖8个村全部划属复兴乡;撤销二洞乡,将所辖4个村大部划入马迎乡,仅4个组划入大安乡;撤销观龙乡,将所辖六个村划入仁和乡,1个村划入盐亭县太平乡,1个村划属宝石乡;撤销三星乡,将所辖9个村全部划入黎雅乡;又将黎雅乡所辖的两个村划入向阳乡(今白云镇);撤销龙凤乡,将所辖五个村划入金龙乡,1个村划入双板乡;撤销交泰乡,将所辖一至七村划属兴隆乡,将八、九两村划入三台县龙树乡。同年11月29日将剑阁县所辖建新乡划入梓潼县。此次调整行政区划,共撤销8个乡,剑阁县划入1个乡,全县乃成1区1镇27乡之建制。
1958年7月15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并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治城、太平、宏仁3乡合并组建为红旗乡(乡治今文昌镇沙河);马鸣、建新两乡合并组建为建设乡(乡治御马岗);马迎、大安两乡合并组建为前进乡(乡治马迎场);金天、演武两乡合并组建为上游乡(乡治小垭场);向阳、石台(部分)、仙鹅(部分)3乡合并组建成跃进乡(乡治向阳场,俗名冷饭包),宝石、定远两乡合并,组建成宝石乡(乡治宝石场);观义、双峰二乡合并组建成观义乡(乡治观义场),兴隆、交泰二乡合并组建成兴隆乡。经撤建合并,全县共划分19乡(镇)。9月下旬,各乡一律改制为“政社合一”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
1959年贯彻中共中央郑州会议关于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精神,中共梓潼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辖区过大的公社仍分别设置。6月4日,撤销红旗公社,将其恢复为治城、太平、宏仁3个公社。建设公社还名马鸣公社,跃进公社改名向阳公社,城关镇改为城关人民公社。7月31日,撤销前进公社,仍恢复大安和马迎两个人民公社。又撤销上游公社,仍置金天和演武两个人民公社。全县共辖23个人民公社。同时设置城关、复兴、黎雅、仁和、大安五个区的建制,但只设中共各区委工作机构,未设置行政机构。
1960年11月17日,恢复1958年撤并的双峰、建新、石台、仙鹅、中心、定远6个人民公社。
1961年3月6日,恢复1958年撤并的交泰、豢龙两个人民公社。同时分太平人民公社,新置三合、石龙(今东石乡)两个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18日,梓潼县召开第四届十四次人民委员会,21日通过决议,将全县划分为城关、复兴、黎雅、观义、仁和、大安6个区。
1963年3月16日,经绵阳专署批准,撤销城关镇人民公社,将县城恢复为城关镇,郊区改为城郊人民公社。经此调整后,全县共划分为6区1镇33个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改城关区为潼江区,改城郊公社为潼江公社。
1982年7月8日,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马迎公社之和平、建国两个大队及天鼓大队的三·四·五3个生产队从马迎公社划出,再割自强公社(原大安)之双河、二洞、工农3个大队,共5个大队及3个生产队,于二洞场置二洞公社,隶属自强区(原大安)。
1984年,人民公社改制为乡,大队改制为村,生产队改制为组,全县共划分为6区1镇33乡327村2229个组。
1986年11月,经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乡级城关镇、潼江乡,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潼江区,建立区级城关镇,全县行政区划又为5区1镇32乡327村。城关镇分辖:城关镇6个居民委员会12个村77个组,青龙乡10村63组,宏仁乡7村55组,长卿乡(原太平)8村73组,东石乡(原东升)6村42组,三泉乡(原三合)6村41组。观义区1966年11月改名红旗区,
1981年11月又改名观义区)分辖:观义乡11村78组,石牛乡17村102组,双峰乡7村40组,玛瑙乡(原兴隆)11村69组,交泰乡9村45组。许州区分辖:许州乡(原复兴)14村86组,仙峰乡(原双龙)10村61组,双板乡12村99组,小垭乡(原金天)8村53组,演武乡9村45组,河心乡(原中心)6村34组,豢龙乡(1966年曾改名永胜)7村45组。黎雅区分辖:黎雅乡12村101组,白云乡(原向阳,
1981年改名白云)7村58组,金龙场乡(1966年更名战斗)13村91组,卧龙乡(1966年更名长征)9村95组,石台乡11村76组,仙鹅乡(1966年改名五一)10村70组。自强区(原名大安,1981年更名自强)分辖:自强乡5村45组,建兴乡(原建新)7村44组,二洞乡5村34组,马鸣乡13村93组,马迎乡8村54组。金宝(原名仁和、1981年更名金宝)区分辖:金宝乡12村77组,宝石乡11村64组,定远乡10村63组,大新乡(原大兴)12村82组,文兴乡11村73组。1989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许州乡改制为许州镇(乡级)。
199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区级城关镇和潼江办事处。城关镇辖7个居民委员会7个村77个组;潼江办事处辖青龙乡10村63组,宏仁乡7村55组,长卿乡8村73组,东石乡6村42组,三泉乡6村41组。
1992年9月,中共梓潼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发挥地域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建镇,调整全县乡镇建制:撤销宏仁乡、青龙乡,原两乡辖区并入新建之文昌镇;撤销长卿、三泉(1981年改三合名三泉)、东石(1966年改石龙名东升,1981年改东升名东石)三乡,原辖区并入新建之长卿镇;石牛乡升格为镇;撤销观义乡、双峰乡,原辖区并入新建之观义镇;撤销玛瑙乡、交泰乡,原辖区并入新建之玛瑙镇;撤销自强、马迎、二洞乡,原辖区并入新建之自强镇;撤销豢龙、天宝(原名中心,1981年改名河心,1987年改名天宝)2乡,辖区并入许州镇;撤销黎雅、仙鹅2乡(1966年改名五一乡,1981年还名仙鹅),原辖区并入新建之黎雅镇;撤销白云、石台2乡,原辖区并入新建之白云镇。卧龙、仁和2乡均升格为镇。仍保留马鸣、建兴、仙峰、双板、小垭、演武、金龙场、宝石、定远、大新、文兴等11乡。至此,全县共辖11镇11乡。
1994年,县以下的行政管理,实行县辖乡镇和乡镇辖村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全县共划分11个镇,11个乡。乡镇之下,又划分村和组(社)。其中文昌镇辖29村195组,长卿镇辖20村157组,石牛镇辖17村103组,观义镇辖18村118组,玛瑙镇辖20村114组,自强镇辖19村133组,许州镇辖27村165组,黎雅镇辖22村171组,白云镇辖18村140组,卧龙镇辖9村96组,仁和镇辖12村77组。马鸣乡辖14村94组,建兴乡辖7村43组,仙峰乡辖10村61组,双板乡辖12村99组,小垭乡辖8村53组,演武乡辖9村46组,金龙场乡辖13村91组,宝石乡辖11村64组,定远乡辖10村63组,大新乡辖12村82组,文兴乡辖11村73组。
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1996年又对乡镇建制作了部分调整,恢复了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所撤销的一些乡,即从自强镇划出8个村,恢复马迎乡建制,从白云镇划出11个村,恢复石台乡建制,从黎雅镇划出10个村,恢复仙鹅乡建制,从观义镇划出7个村,恢复双峰乡建制,从玛瑙镇划出9个村,恢复交泰乡建制。经过此次调整,全县共设置11个镇16个乡328个村2237个组(社)。
1998年,再次对乡镇建制进行了微调。又从自强镇划出6个村,恢复二洞乡的建制。从长卿镇划出12个村,以6个村恢复东石乡建制,以另6个村恢复三泉乡建制。从许州镇划出7个村,恢复豢龙乡的建制。从文昌镇划出7个村,恢复宏仁乡的建制。至此,全县共设11个镇21个乡328个村2240组。当年9月,在黎雅镇场镇,设文昌宫居民委员会。10月,将长卿镇南桥二组改制为南桥居民委员会。
1999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一分为二,改建成金谷和丰谷2个村。全县村的设置累计已达329个。
2000年10月,将卧龙镇金谷村11组改制为兴龙居民委员会。12月石牛镇场镇永乐村的5、6、7、8、9等5个村民小组改制为金牛街居民委员会。2001年4月,将观义镇场镇的池塘村第4村民小组改制为红旗居民委员会。至此,全县共设有居民委员会16个,其中文昌镇7个,许州镇3个,长卿镇、黎雅镇、卧龙镇、观义镇、石牛镇、仙峰乡各1个。
县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贯彻《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于2002年9月,对长卿镇南桥村居民委员会经过调整后,更名为经技园区南桥社区委员会。2003年6月,将县城文昌镇所辖的7个居民委员会经调整后,改制成潼江、翠云、崇文、紫阳等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又将各乡镇所辖的8个居民委员会,经调整、扩大规模后,改制为卧龙镇兴龙社区、观义镇红旗社区、黎雅镇文昌宫社区、仙峰乡大桥社区、石牛镇金牛街社区、许州镇红军桥社区和吉阳社区等乡镇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05年,全县行政区划共设11个镇21个乡329个村,2240个组,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个社区居民小组。
2019年,全县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七曲山风景区管理局,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白云镇、卧龙镇、观义镇、玛瑙镇、石牛镇、自强镇、仁和镇、双板镇、金龙镇、文兴镇、演武镇、仙峰镇、马鸣镇、大新镇18个镇,东石乡、三泉乡、宏仁乡、小垭乡、豢龙乡、双峰乡、交泰乡、石台乡、仙鹅乡、马迎乡、二洞乡、建兴乡、宝石乡、定远乡14个乡,下设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9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全县由原来的32个乡镇减少到16个,减幅达50%;乡镇平均面积由原来的45.12平方公里增加到90.24平方公里,乡镇平均户籍人口由原来的1.2万人增加到2.4万人。村(社区)由329个减少到181个,其中社区19个,减幅56%。
2024年梓潼县辖15个镇,1个乡:文昌镇、长卿镇、许州镇、黎雅镇、卧龙镇、观义镇、玛瑙镇、石牛镇、自强镇、仁和镇、双板镇、金龙镇、文兴镇、演武镇、宏仁镇,宝石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