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 阅长城——行走长城文化经济示范带·长城旅游篇】
远方不远 故乡更暖
——解锁长城文化经济带的“快进慢游”密码
如游龙穿山,似绸缎绕岭,燕山南麓,崇山峻岭间,一条条蜿蜒的长城旅游公路,将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的雄浑、祖山的苍翠、石门寨的幽静,串联成一条流动的风景长廊。
长城旅游公路如一条玉带,将众多旅游名胜及沿线村落串联成线。
是交通的新突破,也是文旅的新亮点。这些公路使“快进慢游”成为现实,让长城不再沉寂、乡村不再遥远。
车轮滚滚,脚步深深。在路上,快与慢、新与旧,都找到了最和谐的注脚。
路路通幽处
交通线织就风景线
晨曦初露,山海关长城风景道披上金色霞衣。这条依长城走势而建的风景道,犹如一位巧夺天工的画师,用流畅的线条将老龙头的雄浑、角山的险峻、九门口的奇绝一一串联。驱车而行,车窗外掠过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城画卷。
海港区长城旅游公路则以另一种气度诠释着路的壮美。这条连接山海的旅游公路,一头是烟波浩渺的大海,一头是层峦叠嶂的燕山。暮色降临,公路仿佛是一条游走在山海间的鎏金玉带,12个观景平台如珍珠般点缀其间。
长城旅游公路用“快”的效率连接了山海,又用“慢”的姿态留住了乡愁。
如果说长城旅游公路相当于人体的动脉,那祖山连接线、石门寨连接线就好像是其重要的分支血管。
祖山连接线如一条银链缠绕在青翠的祖山山体间。行至高处,俯瞰群峰,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石门寨连接线穿行于峡谷之中,两侧峭壁如削,古长城遗迹若隐若现,仿佛在向过往旅人低语着千年往事。
而省道261线和三抚线则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山野,将长城沿线的古村落和景区连点成线。这两条公路不仅承载着车流,更传递着文化,让沉睡的文明记忆在现代交通体系中重获新生。
山海关长城风景道上的骑行爱好者。
这些公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们缩短了地理距离,更在于它们重新定义了时空关系。过去需要辗转颠簸才能抵达的乡野,如今一个小时左右即可抵达。越来越多的游客,登临柳观峪的莲花山,漫步孤石峪的溪谷,享受山村野趣。
“这些道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风景线。”秦皇岛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秦皇岛市长城旅游公路总里程达175.4公里,带动沿线30多个村庄实现文旅产业升级。
处处亮灯火
快进键激活慢时光
当夕阳为群山镶上金色,山海关长城风景道上依然车流不息。蜿蜒公路在暮色中延伸,串起点点灯火——有民宿窗棂透出的暖光,也有手工作坊中不熄的灯光。
这条路,不仅提供了抵达的便捷,更承载着停留的深情。
“路没修好那会儿,开车颠簸得厉害,人来得可少了。”长城脚下,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的老住户王大爷,坐在自家门前小凳上,目送一辆辆旅游大巴平稳驶过,指着远处平整如新的公路说,“现在多好啊,人来得多了,也愿意多待几天了。”
路,改变了长城脚下生活的节奏。
城静立千年,此刻因路而变。
“就像给闷罐子开了窗。”抚宁区大新寨镇小河峪村党支部书记韩秀敏这样形容路带来的改变。
这个曾经需要绕行山路的村庄,如今距高速口仅7公里,开车到市区只需要40分钟。
“石门寨连接线开通之前,我们开车到市里需要两个小时,全村靠300亩苹果、200亩板栗吃饭,年轻人60%外出打工,村中满眼望去都是老人。”韩秀敏告诉记者,如今凭借着便利的交通和秀丽的山水,沿河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入耳的都是游人喜悦的交谈。
“我们是从天津自驾过来的,非常喜欢这里的山野情趣,尤其是这个民宿,我们一来就会住上两天,享受难得的‘慢时光’。”在网红民宿“峪·见”六号院的玻璃栈道上,天津游客李艳女士正对着空中泳池拍照。
“峪·见”六号院被网友们称为农家乐的“3.0版”。
“峪·见”六号院被网友们热议为农家乐的“3.0版”。主人杜艳红的创业故事,是交通赋能的缩影——2019年,她在一次游玩中初遇小河峪村,这里的青山碧水深深地吸引了她。便利的交通条件,让她最终决定依托青山绿水建高端民宿,开启从城市到农村的逆向创业路。
杜艳红以长期租赁的方式与村民合作,先后投入350万元,依山就势改造村民闲置破败的旧院落。改造后,玻璃栈道、空中泳池与青砖灰瓦的碰撞,效果惊艳,让这里一下就成为“网红地标”。
“峪·见”六号院的成功如石击水,带动了“韩军农家乐”“水云间民宿”等不断涌现。小河峪村也从“深山小村”变身“周末‘慢时光’休闲地”,春天山花烂漫的时候,这里的民宿一房难求,很是火爆。
在“快进键”激活的“慢时光”里,长城旅游公路沿线的董家口村、界岭口村、板厂峪村等,吸引来大量游客品尝烤全羊的美味、体验豆腐坊浓浓的豆香、感受长城砖窑的厚重历史……
“过去游客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对长城多是浮光掠影。如今,路网给了他们停下脚步的理由。”文化学者陈先生对此深有感触,在角山长城脚下,他常见游客在观景台长久凝望,或在长城文化展馆里研读图文,这种“慢”,是对文化传承的沉浸式参与。
村村展新颜
风景线蝶变经济带
从晨曦初露,到落日余晖,长城旅游公路上,游人络绎不绝。旅游公路如一条玉带,将众多旅游名胜及沿线村落串联成线。“交通线”正成为游客游玩打卡的“风景线”和百姓增收的“经济带”。
旅游公路沿线的农家乐、民宿、文创集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曾经闭塞的村落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不再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公路带来的客流,让他们有了新生计。
变化,鲜活地铭刻在长城脚下那些曾经沉寂的村落里。海港区石门寨镇秋子峪村,过去因交通不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多年在外务工的村民于志超,看到家门口新修通了祖山连接线,毅然带着积蓄返乡,摊起了“秋子峪大煎饼”。
“路通了,心就定了。”望着煎饼摊前排起的长队,于志超憨厚地笑着。如今,他的“秋子峪大煎饼”成了游客必尝的“打卡美食”,一天能卖几百张。当年守城戍边官兵吃过的杂粮,如今也成了“秋子峪大煎饼”里的元素。
游客沿着公路慢游,脚步慢下来了,消费层层深入,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
秋子峪村盛开的梨花吸引来大量游客。
秋子峪村梨花盛开的季节吸引来大量游客。“现在返乡回村的年轻人纷纷开起了民宿、超市,光是土鸡蛋每月就能卖出1万多枚,连板栗都能卖上‘观光价’,游客现摘现买,比批发价高两倍。”村党支部书记周义海说。
“过去游客看完长城就走,现在都愿意住下来体验长城脚下的生活。”在北营子村的“落纸云烟”民宿里,村民栗玉芳正忙着更换床品。
“‘长城人家’项目让我们村的老房子变成了‘金饭碗’。”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介绍,通过改造闲置民居,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形成了“旅游+种植+民宿”的叠加效应。北营子村原来人均收入不到8000元,如今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成为长城沿线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夜幕降临,北营子村满族风情大院的灯笼次第点亮。北京游客张先生一家围坐在八仙桌前,学着使用老式点心模具。“让孩子触摸真实的历史,比课本生动多了。”他笑着说。
“长城+古村”,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记者手记
在“快”与“慢”的交响里
读懂山、海、城的故事
站在祖山连接线的制高点,看车辆在群山中穿梭,突然明白:当大山不再阻隔,梦想便有了翅膀。
一周的采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壮观的山色,而是村民们讲述变化时眼里的光。李成锁说起年轻人返乡创业时的自豪,杜艳红描述设计灵感时的兴奋,于志超数着收入时的满足——这些生动的场景,写稿时仍历历在目。
在小河峪村采访那日,山雨忽至,几位北京游客被留在民宿。本以为他们会抱怨,却听见其中一位说:“正好多住一天,听听雨打樱桃,感受乡野之趣。”这种慢下来的旅游体验,或许正是“快进慢游”理念的最佳诠释。
当自驾车在盘山路上“快进”时,车窗掠过的是长城垛口、古村炊烟与现代农业大棚的拼接画面;当游客在民宿院落“慢游”时,触摸的是老砖墙上新刷的桐油、非遗手作里的时光褶皱。长城旅游公路的神奇之处,正在于它用“快”的效率连接了山海,又用“慢”的姿态留住了乡愁。这或许就是长城文化经济带的密码:让远方不远,让故乡更暖。
文/记者:黄束
图/记者:李铎
通讯员:曹建雄
编辑:高春梅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