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报智库是青岛日报社发起成立的新型媒体智库,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城市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广泛链接各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多维度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即日起,《青岛日报》推出“青报智库”专刊,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前瞻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首期聚焦青岛海岛旅游,整理呈现相关专家观点。
作为我国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拥有882.92公里海岸线、49处海湾和120个岛屿。丰富的海岛资源,为青岛发展海岛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
灵山岛。邢志峰 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2025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海上旅游资源整合和海岛旅游开发攻坚。今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海洋发展、文化旅游等部门,对海岛生态保护和管理利用工作展开调研,系统谋划推动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
青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海岛旅游,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打造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青报智库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讨。
看趋势
海岛游需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岛屿性资源
记者:近年来,海岛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海岛游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
孙伟超(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海岛游伴生于交通工具的变迁与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繁荣推动了轮船等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如圣托里尼岛等部分地中海海岛首先进入欧洲资产阶级的视野,短途海岛旅游成为新时尚。
20世纪中叶,世界经济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复苏,民用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让海岛游逐渐向便利化、廉价化演进。此时,热带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带给来自欧洲等地游客新鲜感,成为海岛游“热门目的地”。到20世纪中后期,各国开始发力海岛游,韩国济州岛以及日本濑户内海海域部分岛屿等走上“前台”。
然而,由于海岛距离大陆较远,气候、地质条件等较为特殊,导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显著低于陆地。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岛的自然环境。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引入文旅行业,各国在发展海岛游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21世纪初期,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高品质的海岛游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以海南岛、广西涠洲岛等南方海岛为代表的海岛游目的地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态,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前往。
记者:目前国内海岛游有哪些发展模式?
肖建红(青岛大学经略海洋研究中心主任):我国旅游发展较好的海岛,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大多位于长三角或珠三角等消费潜力大且旅游旺季持续时间长的南方地区。
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海岛旅游。海南西岛、蜈支洲岛和分界洲岛依托独特的珊瑚礁资源,发展珊瑚礁潜水+水上运动旅游。广东下川岛,依托独特的沙滩、海岸椰林资源,发展椰林沙滩休闲+夜间主题表演旅游。广东万山群岛依托独特的海钓和自然风光资源,发展海钓+远离大陆海洋自然风光欣赏旅游。浙江南麂列岛发展海钓+海洋博物馆参观+远离大陆海洋自然风光欣赏旅游。广西涠洲岛依托海洋地质遗迹资源,发展海洋地质遗迹景观观赏+圣母教堂天主教文化旅游。山东长岛发展海洋地质遗迹景观观赏+夜间光影+渔家体验旅游等等。
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海岛旅游。广东海陵岛发展南海一号博物馆丝路文化参观+红树林栈道漫步+优质沙滩休闲旅游。福建鼓浪屿依托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博物馆参观+历史街区游览+文化艺术体验+自然风光欣赏+沙滩休闲旅游。福建湄洲岛、浙江普陀山岛和山东刘公岛分别依托独特的妈祖文化、佛教文化和海洋军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浙江桃花岛,依托武侠影视文化资源,发展海洋影视文化+桃花文化+海岛休闲旅游。浙江朱家尖,依托独特的沙雕艺术文化资源,发展沙雕艺术观赏+沙雕艺术体验+沙滩休闲旅游。
依托独特的岛屿性资源发展海岛旅游。如,浙江舟山群岛马鞍列岛(花鸟岛、嵊山岛、枸杞岛)和东极列岛(庙子湖岛、青浜岛、东福山岛),依托远离陆地岛屿性资源,发展岛屿隔离感、现代民宿、网红打卡旅游。
看现状
青岛陆地游相对成熟、海上游加速起势、海岛游相对欠缺
记者:发展海岛旅游,对青岛有何重要意义?
孙伟超:青岛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具备发展海岛旅游的先天优势。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青岛市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快竹岔岛、灵山岛、小管岛等海岛旅游开发,打造海岛旅游新样板。这些规划布局,都体现出青岛对发展海岛游的重视。
青岛旅游应该形成陆、海、岛一体的发展格局。目前,陆地游相对成熟,海上游加速起势,海岛游相对欠缺。大力发展海岛旅游,相当于为青岛旅游经济发展补上重要的一块“拼图”。特别是发展以康养、商务、休闲、度假、科教、体育、节庆等高端旅游方式为主的海岛旅游,可以有效突破青岛旅游业发展瓶颈,减轻季节影响,增加游客逗留时间,疏散市内游客压力,实现从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和深度旅游等新兴旅游模式的转换,对于实现陆、海、岛统筹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但同时也要看到,青岛周边的海岛多以基岩海岛为主,并存在海防、生态等不适合开发的情形,适合开发的海岛数量较少。同时,目前青岛在产业培育、设施配套、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发展海岛游需要下一番大功夫。
记者:青岛海岛旅游开发前期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丁金胜(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青岛具备发展高品质海岛旅游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部分海岛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2024年3月灵山岛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开工,增设4个趸船泊位,2025年5月正式投入试运营。大管岛、小管岛2024年初建成“海岛绿电”项目,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斋堂岛启动高端渔家民宿改造,打造“游娱一体”的海岛度假新形态。
与此同时,青岛海岛旅游发展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不完善,规划缺乏统筹性,海岛旅游规划与海洋生态保护、渔业发展等规划未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开发碎片化。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交通连接不便,部分海岛码头泊位较少、航线班次少,依赖老旧船舶,航程时间长,水电供应不稳定,部分海岛依赖柴油发电或风光互补系统;住宿与餐饮品质不高,多数海岛民宿为村民自营,设施简陋。
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如,多数海岛旅游项目业态布局趋同,均以高端民宿、特色餐饮、海上休闲运动和康养水疗为主要业态,缺乏差异化定位;文化挖掘不足,海岛旅游多依赖自然风光,如山海景观、渔村风情,但对本土文化(如东夷文化、琅琊文化)的深度挖掘不足,游客体验趋同。同时,淡旺季失衡与产业链短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海岛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旺季集中在5月至10月,游客量激增,服务设施超载和环境压力增大;反之,淡季游客少,设施利用率低,海岛游缺乏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教育研学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次消费项目不足。
看业态
海上-低空-陆地-邮轮多业态统筹发展
记者:发展海岛旅游,青岛破局的关键在哪?
孙伟超:海岛旅游,源于对海岛风情带来的“差异化”感受的追求,发展高品质海岛旅游,应注重“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的无序竞争。
青岛众多海岛中,拥有一系列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优质海岛IP。如田横岛五百壮士、徐福东渡等历史题材,灵山岛的卫所文化、海防文化等,都为海岛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可以深度挖掘全市重点海岛自然、历史、文化、民宿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好东夷文化、齐文化、琅琊文化、渔家民俗、胶东民俗等文化资源,量身打造具有本地鲜明标签的海岛旅游产品。
发展海岛游,要做到“跳出海岛看海岛”,推动海上-低空-陆地-邮轮多业态统筹发展。聚焦“上天下海”,鼓励打造潜水、滑翔伞、直升机等水下项目和低空项目,丰富旅游业态;根据海岛特点,围绕海岛地貌、海洋科技、民俗文化等打造研学项目;根据海岛文化特色,借鉴“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济州岛”韩剧拍摄地等做法,结合音乐、电影、节会等载体,开发音乐节、沉浸式表演、实景剧等文体活动,培育新的旅游和消费热点。针对竹岔岛、连三岛等海岛面积偏小,但拥有多个距离较近且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小海岛,有针对性地开发跳岛游或陆海联动游,通过“陆地/大岛带小岛”的方式,既可盘活周边海岛,又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记者:跳岛游有哪些旅游模式?青岛如何发展跳岛游?
王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跳岛游是指游客通过乘坐游艇、客船、直升机等多样化交通工具,在多座岛屿之间进行短暂停留的跳跃式旅游活动。按照岛屿间的联动模式,有“大岛带小岛”“岛群协同”等多种模式。
结合现有资源、政策和市场基础,青岛发展跳岛游可以从交通网络化、产品主题化、文化沉浸化等方面发力,促进海岛旅游从单一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聚焦交通网络化,构建“海陆空”立体衔接体系。以“快进慢游”为目标重构海岛通达体系,优化海上摆渡网络,在核心岛屿间开通高频次短途航线,推行“一票通”,游客凭票在限定时间内可多次自由换乘。探索低空旅游航线,满足高端客群“点对点”直达和观光需求。完善陆岛交通衔接,开通直达码头的旅游专线,实现“城—港—岛”无缝换乘,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聚焦产品主题化,打造“一岛一世界”IP矩阵。围绕地质、生态、文化三大主题轴线打造多元产品:地质轴线聚焦火山地貌、海蚀奇观等资源,开发火山科考、潮间带探险等深度体验项目;生态轴线依托珊瑚礁、鸟类保护区等特色,打造海洋生物监测、渔业科普、候鸟迁徙等研学旅游产品;文化轴线挖掘渔村非遗、海洋民俗等元素,推出渔家古法织网、古法晒盐等非遗工坊。同时,注重主题联动,设计多岛联游、主题串联线路,引导游客从“打卡式游览”转向“主题化沉浸”,推动品牌价值跃升。
聚焦文化沉浸化,以科技赋能“在地性”体验。推动文化从“背景板”转向“体验场”,建设“虚实共生”文化场景,在各岛屿游客中心部署AR导览系统,游客可通过手机扫描观看火山喷发模拟、珊瑚礁生长过程等沉浸式演示内容;开发“角色扮演”类体验产品,设计“海洋生态守护者”剧情任务,推出“渔村生活体验官”身份卡等,引导游客深度融入岛屿生活;打造“文化夜经济”场景,通过光影秀、实景演出等形式活化海洋传说与渔村故事,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半径。
看开发
制定专项规划、“一岛一特色”深度开发
记者:推动青岛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
丁金胜:完善管理与协调机制。建议成立海岛旅游发展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海岛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管委会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海洋生态、旅游规划、文化遗产等领域的专家,为海岛旅游开发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明确各海岛所在区(市)和乡镇的具体职责,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由市级层面制定《青岛海岛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将海岛旅游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战略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完善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议建设覆盖全市海上旅游航线的统一调度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客流变化,科学安排船期。推广电子票务和网上预约,均衡客流分布。推广“可再生能源为主、柴油发电备用、储能系统调节”的架构、“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回用+雨水收集”的多元供水体系等,保障水电供应。同时,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可采用抗冲击负荷强的高效污水处理工艺,确保出水安全或达标排放。制定海岛民宿评级体系,从安全卫生、设施设备、服务水平、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规范。
开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实施“一岛一特色”深度开发,明确差异化定位,建议在灵山岛打造“北方森林康养岛”品牌,开发森林浴、中医理疗等健康养生项目,建设生态研学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建议竹岔岛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旅游风情岛”,依托火山地质遗迹和独特的海蚀地貌,开发地质研学旅游产品;建议斋堂岛充分挖掘其作为“千古名胜琅琊台组成部分”的文化价值,打造“海上文化秘境”。同时,开发多元化细分产品,如面向亲子家庭,开发火山口探秘、岩石标本采学等项目;结合火山岩地貌、海蚀崖等地质景观打造探险线路,引入热气球、滑翔机等低空飞行体验,开发海岛音乐节,举行潜水、海钓、帆船、皮划艇等系列赛事。
推动青岛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建议每个海岛在开发前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评估,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对于特殊生态敏感区,应划定为严格保护区域,限制旅游活动范围,如竹岔岛的火山口地质遗迹、“神龟孵卵”等奇特海蚀地貌周边应设立保护缓冲区。同时,推广“低碳旅游”模式,在海岛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鼓励游客自带水杯、使用物理防晒等,减少垃圾产生,避免环境破坏。此外,还可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生态保护基金,用于海岛生态修复和环境教育,设计“生态志愿者”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海岸清洁、海龟保护等公益活动。
记者:如何推动田横岛、竹岔岛、灵山岛等海岛旅游发展升级?
肖建红:坚持海岛与海岸带联动,如田横岛与即墨区海岸带联合进行旅游开发,打造康养、休闲、度假、体验型海岛旅游产品;小管岛与大管岛联合进行旅游开发,并与崂山风景区和崂山区、即墨区海岸带联动,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型海岛旅游产品;竹岔岛与灵山岛、斋堂岛三岛联合进行旅游开发,并与金沙滩景区、唐岛湾、星光岛、琅琊台风景区等西海岸新区旅游产品联动,打造复合型海岛旅游产品,实现“1+1>2”效应。
近年来,中高收入老年人群体旅居康养旅游发展迅速。每年5月至10月,青岛气候宜人,部分有居民的海岛适合发展老年人群体旅居康养旅游,吸引内陆地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中高收入且行动便利的老年人群体“候鸟式”旅居青岛。因此,建议田横岛等有居民的海岛将部分已有宾馆改造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家庭式公寓酒店,利用岛上部分闲置土地,新建不同规格、适合发展老年群体旅居康养旅游的家庭式公寓酒店及医疗康养配套设施,吸引他们前来享受一份宁静与快乐,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整理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魏荣杰、硕士研究生张欢对本文亦有贡献。)
青岛日报2025年7月31日6版
责任编辑:孙源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