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当许多地方的气温冲破40摄氏度,不断拉响高温警报的时候,一股巨大的人流正朝着同一个方向涌动,那就是贵州。这个因为盛产马铃薯而被网友戏称为“洋芋国”的省份,凭借夏季平均23度左右的宜人气候,成了这个夏天大家最想去的地方。
网上有人开玩笑说“一亿人在贵州,还有两亿人在来的路上”,这虽然是夸张,但却真实反映了当下的热潮。已经抵达的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天菩萨,根本没地方下脚了”,而还没出发的人则在评论区焦急地询问:“还有位置给我挤挤吗?”
这么多人往贵州跑,原因非常直接:凉快。一个从重庆来的游客说,他的家乡热得像个“红油锅底”,到了贵州晚上睡觉竟然需要盖被子,这种久违的舒适感实在太难得了。 更有趣的画面是,有网友在贵州毕节地区,拍到三伏天里当地人穿着长袖甚至薄羽绒服,围坐在街边吃烙锅的场景,这个强烈的温差对比,比任何旅游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
贵州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今年7月,贵阳平均温度24.1℃,相对湿度74%,紫外线辐射强度低,无一日高温天气。同一时间,重庆的夏天从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一般在7、8月最热。重庆人说:"在家开空调都不管用,出门就像进了蒸笼。"
贵州的凉爽有数据支撑。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森林覆盖率达63.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8.6%。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小气候。夏天,东部沿海城市在高温中煎熬,贵州却保持着23℃的均温。
当然,吸引大家的不只是凉爽的空气。黄果树瀑布巨大的水雾直接扑在脸上,感觉全身的暑气瞬间就被带走了;荔波小七孔的水绿得像一块通透的翡翠,让人忍不住想伸手触摸;而入夜后的西江千户苗寨,山坡上万家灯火同时亮起,就像是进入了童话世界。
人一多,贵州到处都呈现出堪比春运的景象。贵阳的龙洞堡机场,就算到了半夜一点,出站口依然挤满了拖着行李箱、四处找车的游客。 在黄果树瀑布的观景台前,想要拍一张没有陌生路人入镜的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镜头里能看到的除了瀑布,就是密密麻麻的后脑勺。晚上的贵阳城里更加热闹,青云市集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烤肉和特色烙锅的香气,光是7月份,这里的日均人流量就达到了6.7万人次。许多贵阳本地人开玩笑说,为了把街道让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自己晚上都不敢出门了,生怕被挤得走不动路。
游客数量的激增,也给贵州的接待能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考验。热门景区的门票常常提前几天就宣告售罄,许多酒店需要至少提前半个月才能预订到房间,而通往景区的道路堵车也成了常态。
面对这些问题,贵州方面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例如,他们开通了连接省内各个支线机场的“支支串飞”航线,让游客可以从一个景区直接飞到另一个,省去了在路上颠簸的时间。 同时,也推出了更灵活的“小车小团”旅游模式,一个家庭或者几个朋友包一辆小车,由熟悉路况的本地司机带着玩,行程更自由,体验也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来贵州的游客,想法和以前也有了些不同。很多人不再满足于在景点门口拍照打卡然后匆匆离开。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一个地方住下来,慢慢感受当地的生活节奏。比如去黔灵山公园,不再执着于排两个小时长队去坐索道,而是选择像本地人一样,悠闲地徒步上山,还能在路上偶遇那些早已习惯游客、一点也不怕人的猴子。 或者在青岩古镇的石板路上找一家茶馆,点上一杯清茶,坐着看一下午来来往往的人群。
还有一部分游客,干脆主动避开了人潮汹涌的知名景点,转而选择去相对小众的镇远古城或者肇兴侗寨,那里的游客要少一些,商业气息也没那么浓,更能体会到一份难得的清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