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中旬,我和李节老师相约一同前往了包头市固阳县和达茂联合旗境内进行为期两天的田野考察之行。一早从包头市区出发,沿包固一级公路(包头市区—固阳县金山镇)、固百公路(固阳县金山镇—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来到固阳县银号镇前公中村,在该村东北方向有一鹿像石遗存,如今列入包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石刻遗址我前后来过2次,李老师因未曾来过,所以再次来到这里。
鹿像石文物保护碑文记载,鹿像石凿刻在银号镇 前公中村东北部山梁凸起于地表的岩壁上,1979年秋调查发现。画面为挺身回首的雄鹿,双耳上耸,体态健壮,形态柔美,比创匀称,构图简练,为岩画精品之作。蒙古高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有大量岩画遗存,内容以人物、居住、放牧、狩猎、骑马、车辆、舞路及各类动物形象为主,鹿岩画尤其多见,是北方游牧民族人民生产、生活、文化状况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写照。鹿是人们心目中的“仁善”、吉祥动物,在古代被视为是灵物,甚至以鹿作为部落图腾崇拜。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译音,意为有鹿的地方,由此称鹿城。
离开鹿像石,我们来到银号镇三分村找寻秦长城沿线上的三分子障城。固阳县境内秦长城全长约93千米,沿线设六座障城和一座古城,自西向东分别是赵碾坊障城、账房湾(永和公)障城、三分子障城、草地沟障城、坝根底障城、长发城障城,古城为碾房古城。这些障城面积大小不一、建筑耗材不同、所处方位不等、发挥功效有别,共同之处在于作为长城沿线上的军事防御附属设施,这些障城始终是服务于长城的。如今这些障城经历千年岁月洗礼后早已面为低矮土垄,还能看清其轮廓,有些则几尽消失,痕迹难寻,其中三分子障城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找寻未果、向村民打探得出的答复是这座障城早已消失于田间,即便低矮的墙体也难寻痕迹。
我们继续前往达茂联合旗探寻按答堡子古城。路上按照导航指引失误,绕路来到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途径一名为古营壕的村落稍作停留,在村内行走时无意间发现二饼子蓄力车轮驻足拍照后离开。
此时已是中午13点多,我们驶离国道,沿着可以通行的草场牧道继续找寻按答堡子古城,在经过一段土石路段时左后车胎被一锋利碎石划破爆胎,查看情况后头顶烈日在高温下找好平衡点架起了千斤顶,将备胎取出进行顺利更换行驶。茫茫草原上不断找寻了将近3个小时,仔细比对卫星地图上古城方位,打开一处处网围栏后缓慢行驶(牧区中经常遇到的铁栅栏门,一般不上锁,但是打开后一定要将门主动关上,这是对牧民最起码的尊重与礼貌问题,不能忽视)。经过一番努力探寻后,西北方向一座孤山进入了视野,没错,就是文献中提到的古城旁边那座被称为“坡顶塔”的黑山头。我们将车稳妥停在古城西侧,沿着河漕路步行来到古城内进行考察拍摄。

按答堡子古城也叫木胡尔索卜嘎古城,位于包头市达茂联合旗达尔罕苏木额尔登敖包15公里处一名为“古城子”的牧点,当地牧民称称其为古城子古城。在城址西北方向有一座孤山,蒙语名为“木胡儿索卜嘎”,汉语之意为“破顶塔”,古城又名为木胡儿索卜嘎古城,该城址建在一片地势低缓的丘陵草原地带,城址北部、东部分别有两条小河交汇于西北处后继续向北流过。古城以北有金代长城(金界壕达茂旗哈沙图段)遗址。此前通过文物部门考古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踏查测量后得知,该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其中东墙长570米、南墙长560米、西墙长570米、南墙长560米,基宽10米,残高1.5米。墙体均为夯土筑成,外侧加筑有马面。城址发现东门、南门、北门,城外侧四角建有角楼(现为四个圆形土墩)在城门附近曾建有翁城,现仅存少许残留。城址内部设有东西、南北两条相交汇街道,其中南北街道与南、北城门相贯通,东西街道在与南北街道交汇后,或许是为了避开城内东南部院落建筑群而向北折后向东延伸。在城内两条街道交汇处西南方向发现大型院落,中间区域街道交汇处两侧为一对土丘状夯土台基,附近散落有多数建筑构件,应为城内以前某建筑基址残留。在城址内部地表上发现有石、碌碡、磨盘等石制农具;建筑构件所发现有重唇板瓦、滴水、花纹砖、沟纹砖、青砖瓦、琉璃瓦、筒瓦;瓷片为白釉、钧釉、黑釉、龙泉窑系以及其它一些双耳鼓腹平底罐残片,从这些遗物推测该城址为金、元时期古城。
此前,木胡尔索卜嘎城址曾被认定为按答堡子古城,该古城为汪古部所建,是其早期政治中心。《元典章》记载:“淳佑十二年(1252年),砂井、集宁、静州、安打堡子四处,元籍爱不花驸马位下人户”。汪古,最早见于成书于1240年蒙文《蒙古秘史》。也名为汪古惕、雍古、永古、瓮古、王孤。汪古部始称“白鞑靼”,早在元代以前汪古部就已迁居在阴山南北一带。在金代,生活在阴山以北广袤草原上的部分汪古人戍守界壕,而这座安答堡子古城址在金界壕以南,以前曾有学者认为这座古城是汪古部负责守卫金界壕而建造的一座边堡。在辅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和与金国作战过程中,汪古部因战功卓越被封赏到大片领地,其首领与天骄结为忽答,得到世代联姻的殊荣。后汪古部在金界壕西北方向数公里远处建造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敖伦苏木古城(元代德经路),安答堡子作为旧城后来很可能被废弃。
后来,包头历史文化学者方金良老师在木胡儿索卜嘎城址西南方向格少遗址发现一元代墨书“砂井南乡”白釉褐花瓷罐底(该文物现藏于包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内)。罐底圈足外围一周有墨书为“砂井南乡二官人村八十壹【】买到白家使谷【】”,罐底圈足内墨书”八十壹【】”。元代汪古部所辖“三路一府”,分别是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砂井总管府”。其中德宁路为达茂联合旗奥伦苏木古城、净州路为四子王旗城卜子古城、集宁路为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通过上述墨书罐底文物的发现,证实木胡儿索卜嘎城址为砂井总管府,并非是之前认定的按答堡子城址。
汪古部“四路一府”中的砂井总管府,以前多数学者专家观点认为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的大庙古城址。盖山林教授《阴山汪古》一书提到大庙故城因其建造布局并不符合大型城镇的观点,确定其不是砂井总管府。关于安答堡子城址地望观点颇多,其中盖山林等其他几位教授认为德宁路(敖伦苏木城址)前身为安答堡子城址,后续部分学者专家考证认为木胡儿索卜嘎城址为安答堡子城址,此观点现被推翻,目前观点认为现乌兰察布市为四子王旗境内的波罗板升城址很有可能是安答堡子城址。
这座汪古部早期王城因成吉思汗所统领蒙古部与汪古部白靼鞑(突厥后裔一支)战略同盟后,与该部首领阿剌兀思.惕吉忽里结为兄弟(安答)和亲家(忽答)而得名,但阴山汪古部族早期内部不稳定因素颇多,因权利归属和从属支配等问题不断展开彼此厮杀,后导致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吉的夫君被杀后,携子连夜奔赴金界壕以内寻求大汗父王的庇护来看,所谓的安答堡子城难道也因不断迭起的内部政治灾难下“且废且筑”,后因黑水(今达茂联合旗艾不盖河)之阳新起的敖伦苏木新城的兴起而彻底堙灭在漠南草原下战火狂风之中了吗?谜题掩盖不了真相,相信这座在军事同盟荣誉感下应运而生的忽答边堡最终会揭开其神秘面纱。
离开木胡儿索卜嘎古城后我们返回达茂联合旗百灵庙镇,在镇内找到一家条件不错、价格适中的宾馆入住,晚饭在附近一家蒙餐馆用餐。第二天一早下起了小雨,待雨停后我们离开宾馆吃完早点,踏上了找寻丹山障城的路程。天公作美,下完雨后空气清新,视野也变得格外清晰,经过短时间找寻后我们来到了这座山险障塞。
丹山障址位于百灵庙镇夹皮沟村以西丹山山顶东坡,山下艾不盖河流淌而过。障城整体沿山势以石块错缝砌垒而建,地势险要,为一座的“山险石城”。城址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区域呈“内凹”状。障址共分为三面墙体,分别为南墙、东北墙、西北墙。其中:南墙向外凸出,中部辟有城门,门宽4米,边长60米;东北墙为呈直线状,边长75米;西北墙呈半弧状,边长75米,障址整体呈不规则内凹三角形。

据文保碑文记载在障址内部区域有一座长约20米,宽8米的石砌平台,并有房屋基址,但我们这次来没有看到这座长方形平台,而是看到一座“外圆内房”基址及其两侧基址残留,此前曾有历史研究学者走访该障址过程中看到过素面泥址灰陶片,证明这座障址为汉代修筑。这次我们在障址内行走观察没有发现上述陶片。障址墙体均有坍塌痕迹仍不失原貌实属难得。在城址南墙以北李节老师发现一条可从山下通向障址较平坦开阔的土路,推测为以前筑城时所建上山马道。在障址西北方向200处高山,山上建有方形烽燧一座,现为一座敖包。
丹山障址是目前在达茂联合旗境内汉外长城北线上发现的三座障城之一(其它两座分别为苏木图障址、巴彦敖包障址),其与苏木图障址共同特征是均为在山顶部区域修筑,而这种建在山顶上的长城附属障塞,目前在包头境内长城沿线共发现6座【其中汉外长城南线分布四座“石城”,分别为:塔布敖包石城、稍林房子石城、石龙石城、那仁宝力格石城;汉外长城北线分布两座,分别是:丹山障址(石筑)、苏木图障止(夯土筑)】。
障城,也称为障塞,作为长城的附属设施,发挥着屯兵、戍守、出击等作用。所谓“障”字,有双重含义,其一对外来犯之敌起到设阻作用,其二对内士兵攻防转换、物资供给起到后勤保障作用。根据长城沿线防御程度每隔数十公里建造一座障城,并建有烽燧。障城普遍建于长城内侧,城址规模一般保持在100米*100米,有些则更小,有些因规格较高则更大。根据长城走向上地势上的不同,一类障城依附于长城一侧墙体修筑,一类修筑于距长城几公里远地势开阔平坦区域,一类则修筑于高山之上,普遍以就地取材,如夯土而筑,石块、石片砌筑方式建造障城。
说到丹山障城,就必须得介绍一下汉外长城北线。我之前在阅读《包头文化遗产》一书中找到关于介绍包头市汉外长城北线一文(撰稿:苗润华),大体介绍如下:“包头境内的汉外长城北线,东南由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头份子村北进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起自石宝镇西沟子村东南2.1公里处,经石宝镇后哈彦忽洞村中沿狭窄的谷地作北偏西行,在前哈彦忽洞村西转西北行,进入宽阔的谷地,经下苏记村南、干楼铺村东,西北进入百灵庙镇。又经下房子村南、砖窑村东、黄花滩村和农牧队村中、蒙公所西,基本上是在省道104东侧与之并列西北行。大体于百灵庙北部穿越艾不盖河后复转西北行,经阿玛音乌苏南、小林场东北、巴音花镇格吉格图东北、乌兰布拉格北、扎玛音呼都格东北、阿日呼都格、呼和鄂日格河胡勒斯台东北,始终沿着平缓的谷地西北向蜿蜒穿行。在呼莫格南穿越沙河,于河西转西偏北行。止点位于呼莫格牧点西南3.1公里处,向西进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与百音查干长城相接。境内长城墙体全长近137公里,沿线调查发现烽燧7座,障城3座。”
包头境内从南往北依次分布八条古长城,分别是阴山南麓的战国赵北长城、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汉外长城南、北线、北魏六镇长城(南、北两条)、金界壕(两条),在上述长城沿线上均分布着已被发现或已消失的障城址和边(戍)堡。此前在探寻包头境内长城沿线障城过程中我先后来到固阳秦长城石家碾房障址、赵碾房障址;战国赵北长城石拐后坝障城、昆都仑沟以东边墙壕障址、以北沟内什鸡王圪旦障址(石门障)、出北侧沟口处的沙坡子遗址(桃儿湾遗址)、哈德门沟口处内小城障址。这些障址有些保存较好,有些则几尽消失,仅能附近树立着的文物保护石碑碑文中去粗略的了解其来历。
关于丹山障址为什么被叫成“康熙营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时,清军为进行修整驻跸而修筑了这座营盘,在阅读方金良老师所写文章中了解到,他曾就此问题请教过达茂旗历史文化专家孟克德力格尔老前辈,他对于“康熙营盘”的称谓比较认可,并认为当年康熙西征时康熙皇帝本人没有来过这里,但他的军队曾在这里驻扎。
这次能够幸运找到目睹到丹山障址真容,算是弥补了我在2021年第一次探寻这座障址未果的遗憾,随行李老师也感叹到这座古老障塞的雄伟,并为古人选址修建这座障塞的慧眼而感到赞叹,可谓不虚此行。我们置身于这座障城址之中,聆听着阵阵风声,犹如听到当年艰苦戍守在这里的士兵在和我们对话,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过往。
探寻拍摄完丹山障城后,我们来到以北一处建于上世纪的军营营房观察拍摄。
临近中午,我们结束这次田野考察之行返回包头市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