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邳州段,处于因明朝万历年间实施的“开泇济运”工程而得名的“泇运河”下段。清康熙年间,靳辅为避黄河侵泇而于泇河下游开凿中河,后人遂将泇运河邳州和宿迁段称为中运河。所以,流经邳州56.1公里的运河河段便成为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自明代凿成至今通航不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命脉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江苏“黄金水道”重要的组成部分。1958年开凿的不牢河段运河(邳州境内长13.5公里)在大王庙与之交汇,构成航道转换、南北漕运及南水北调的重要中转枢纽。泇运河的开凿惊天动地,故事异彩纷呈,内涵博大精深,精神气壮山河。它诠释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人民力量,体现了国家价值。即使在公、铁、空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没有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泇运河四百多年的流转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镌刻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见证着时代发展的波澜壮阔。泇运河是历史的荣耀,是徐州和邳州的骄傲。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徐州市人民政府就在邳州市戴庄镇境内泇运河畔设立了“大运河(徐州段)”保护碑,与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梁王城遗址保护碑并排屹立。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也使徐州市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早在2006年6月,为大运河“申遗”,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率领全国政协大运河考察团自北京沿运河南下,进入邳州河段,见河宽水丰,舟楫穿梭,感叹地说:“这才看到了真正的大运河!”
“申遗”成功以来,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为了贯彻落实邳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的战略部署,完整和确切地展示泇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和传承其优良传统,彰显沿岸人民新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风貌,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邳州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了《邳州运河文化丛书》。丛书内容以邳州泇运河段和不牢河段运河为主。“借黄行运”运河已成黄河故道,加之古邳、窑湾、直河口已不属邳州管辖,故仅提及几个古镇,以示与邳州历史文脉相通。这套“丛书”定位为具有较高品位的地方历史文化普及读物和对外文化交流文本。
“丛书”共分为六册:
之一《天工开泇》 泇运河的开凿,从始提至开成通航历经三十多年。明朝皇帝及群臣对开泇之议屡提屡放,屡议屡罢,博弈争论,震动朝野。参与人员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规格档次之高,结果影响之大,是空前的。朝臣中出现不少心系社稷、关心民瘼的有识之士,坚持正确意见,不顾朝野非议,殚精竭虑,实心任事,前仆后继,鞠躬尽瘁。其贤其德其言其功永留天地间,伴运水而长流。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国家工程艰辛曲折的实施过程,同时对开通后的运营状况,催生的城镇兴起、人文复兴等史实作了深入阐发。
之二《物华斯珍》 邳州,历史久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因与鲁南接壤,历史上就成为泇水、泗水、沂水、武水等交汇的“洪水走廊”。古代先民缘河而生,聚岸而居,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这些留有先民手泽,凝聚先人智慧,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代遗存和文物,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文化品位,是实物考古、史实佐证、艺术审美、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是先人馈赠给我们的不可再生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将这些文化遗产展示出来并予激活,是对邳州运河文化最好的弘扬和传承。
之三《百艺有道》 邳州运河流域是一块秀外慧中、艺材丰厚的文艺沃土。无论是历代名家歌咏邳州的诗词,还是邳州籍文人的各类佳作,都让人触景生情。流传于民间的儒风雅俗,脍炙人口的说唱戏曲,精美绝伦的剪纸、玉雕等民间艺术技艺,都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加上运河上漕船往还,物资流通与信息传播,经过相互吸收彼此借鉴,积淀为既兼容并蓄又引领潮流的文化形态。本书收录了有关的诗、文、乡曲和民俗艺术种种,介绍了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遗迹,令人怀古以笃志,掩卷而思进。
之四《红色印记》 邳州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翻开历史长卷,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烈业绩,赓续红色血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邳州运河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符号。座座红色文化建筑和设施,是矗立在人们心头的巍巍丰碑;部部红色文化专著,是名动汗青的传世佳作;幕幕烽火硝烟,是惊心动魄的难忘记忆;片片花絮歌谣,是大运河泛起的红色涟漪。本书是传承和弘扬邳州红色文化的又一好教材。
之五《水润民和》 运河润泽成就了邳州精彩!运河滋养着世代运河人家。灵秀的河水,铸就邳州人的精神气质,进而造就了一批批走出邳州、走上社会历史舞台的优秀儿女,倾其自身的才华,创造出不凡的业绩。本书以比较翔实的资料,介绍了他们的思想、成就及历史影响,向人们传递出启迪奋进的精神力量。邳州人民发扬顽强拼搏、担当奉献的运河精神,治理水患,开发水利,工业兴市,产业兴农,城市繁华,乡村美丽,成为崇尚现代、活力非凡的魅力之域。邳州因水润而靓丽,因和谐而温馨,因包容而博大,因开放而繁荣,因历史人文独具魅力而令人神往。城乡蝶变中的大美邳州在本书中得到较完美地展现。
之六《研究文丛》 选取邳州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会员们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和研讨会上交流的部分文章汇集而成。
《邳州运河文化丛书》坚持以史为据,以史寻源,依据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准确甄别,认真筛选,并以通俗优美的文字,辅以精美图片,使其在反映邳州运河文化时,更加准确和严谨;既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又有文化的广博精深。丛书是泇运河文化的多方位记录,是对其承载的精神价值的全面阐释,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厚重、美丽的泇运河。丛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泇运河的知名度,有利于人们从历史深处赓续运河文脉,涵养文化,激发自信,升腾活力,不断书写水润邳州的新篇章。
实践告诉我们,遵循学术规范和学理要求,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前提。强调研究运河文化,决不能把运河文化泛化,也不能把邳州的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等同。任何论断都不能违背基本的常识和史料;否则,势必干扰对运河文化内涵及其精髓的挖掘提炼。
参加《邳州运河文化丛书》编撰的有知名学者、中国和省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等。邳州文化研究会两位顾问,徐州著名文史学者田秉锷先生和热心地方文化研究的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程荣华先生担任丛书顾问,不仅亲自撰写了《天工开泇》,并对另五册书稿提出指导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邳州文化研究会各项研究工作的邳州市政协领导,对在丛书编写过程中提供资料、照片及帮助的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丛书在内容、史料、结构等诸多方面,肯定还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
二o二四年九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