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七个重点任务之一,“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赓续历史文脉,共同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激活城市文化认同感、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推动文化传承,守住城市文脉。城市文脉是文明延续的载体,是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是连接市民情感、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纽带,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与软实力的必要环节。城市建设要保护好各类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民俗。例如北京前门老胡同、天津古文化街等古街古建,均是岁月的见证,通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历史的故事得到延续。
推动活化利用,构建保护模式。城市文脉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是推动文化旅游、提升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资源。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应该坚持以用促保,通过功能转换,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增加城市发展新活力、增强城市发展新动力、增添城市发展新魅力。要积极引入各类业态,构建文化场景,打造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传播,将老建筑改造成文化、艺术或创意空间,让老街区成为新网红、老街坊赶上新潮流。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例如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等“网红”城市不断涌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和消费项目,带动政府、企业、居民的广泛参与。
推动崇德向善,提升文明素养。城市文明不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而是制度文化与市民素质的双向互动。市民文明素质决定着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文明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要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积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场馆常态化免费开放,打造和提升新型文化空间,发挥各类文化设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方面的作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接地气的文化惠民项目,办好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读书讲座等,用文化教育塑造文明。例如江西九江市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将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周敦颐纪念馆活化为“国学大讲堂”,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涌现出众多“中国好人”“江西好人”“九江好人”等道德模范。
推动多方参与,实现共建共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赓续城市文脉、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过程中,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引导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真正实现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市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文明城市建设要鼓励市民充分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培养市民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与文明素养,让崇德向善的种子在居民心里生根发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推动专业队伍参与,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吸引历史学家、规划师、建筑师、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参与,并积极培育志愿者队伍。例如广州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中探索由政府、专业技术人员、社工、居民、商户、媒体等多方代表组成“共同缔造”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共襄保护盛举。
城市,是凝固的历史、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要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更加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共同绘就城市崇德向善的新画卷,让文明之花在城市中绚丽绽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