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镇历史厚重,为千年古镇,横卧在南阳方城县西南约三十公里处的白条河两岸,南阳盆地四面环山,只在这里留了一个缺口。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万里茶道,丝绸之路上的水路通衢。

更有意思的是,元朔六年,汉武帝把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功臣张骞分封在此,因取广博瞻望之意,故名其为博望侯。自此,这里便成了博望侯国的县治所在,博望镇也因此而得名。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城池,繁华的码头都难觅踪迹,只留下了这座横跨在白条河上的三孔石板桥,这座石拱桥全部由石滚,墓碑,画像石等石料铺砌,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石拱桥究竟是何时修建?
传说,当年张骞乘着马车和家人冒着倾盆大雨来到博望,经过白条河上的小桥时,桥突然被冲垮,经过当地百姓救助,才艰难抵达对岸。
雨过天晴后,张骞便在此修建了这座石拱桥,人们称之为张骞桥。
也有人说,唐代大将尉迟恭驻守此地时,重修此桥,百姓便称其为敬德桥。
今年初夏,我从方城返回时,特地前来踏访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桥。
桥头边立着一块碑刻,上书“汉故博望侯张骞封邑”。
桥面上的青石板古道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常年行车,车轮在一块块石板上碾压出了一道道深深地凹凼,青石板也被压磨的光滑锃亮,远远望去,如一条条鱼脊浮在水面上。

当年,南方的茶叶,丝绸都要通过这条路向北运输,走在桥上,仿佛能听到古代马队通过时辘辘的车声,车夫的吆喝声和马铃的叮当声。
只有这条充满沧桑的古道,见证了古城昔日的繁华兴盛。
桥的两边砌有护栏,护栏之间镶嵌着雕刻着汉画的石板,每一幅画的题名都刻在旁边的栏杆上,这些汉画从“出生城固,辛勤耕作,奉旨出使,一直到乌孙归附,官拜大行”等,记载了张骞充满坎坷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任务是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谁知被匈奴扣押了十余年,才逃出虎口,了解了西域各国的位置,特产和风土人情。
在他的推动下,大月氏,乌孙,大夏纷纷派使团携带汗血宝马,葡萄,黄瓜等特产前来长安,形成了万国来拜,八方朝贡的局面。
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
桥的另一端,立着一块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碑。

还发现了一个罕见的带有抱鼓石的拴马桩,这也算是古城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物之一了。听旁边的村民说,原来栏杆上还立有十八罗汉雕像,可惜在重修的时候遗失不见。

今年干旱,白条河里的水已经干涸。
走下河道,远望古桥,三道高大的拱形券门紧紧相连,如城门一样威武雄壮。
这时,我恍然大悟,为何这座桥如此坚固?原来它是按照城门的样式设计的。
踏着用石条铺砌的多层台阶,走进券门,只见桥墩纯用石料铺砌,下面石板之间夹着一排排石滚。
注目凝视,发现有些石板雕刻有天马,斗牛,花卉等图案,天马四蹄腾空,斗牛则缩肩敛足,蓄势待发,线条豪放粗犷,应该为汉代墓冢中的画像石。拱券上,也刻了一圈图案。

遥想修桥场景,当年尽全城之力,搜集了各处的石料,才修成了这座既优美又坚固的桥梁。
博望古城,两千多年前曾商业繁华,名闻天下。《史记》,张骞坚强,有毅力,宽厚待人,让人信服,深受西域各国的拥护爱戴。
张骞死后,博望侯仍然是一个响当当的名片,出使西域的汉代使团,只要提出是博望侯的名号,便会受到热情的招待。
一座古桥,一段伤痕累累的古道,承载了两千余年历史,见证了一座古城的兴衰变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