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把后备箱当百宝袋、把国道当画卷、把旅途当药方的退休新解
退休第一天,我把考勤卡剪了,却把车钥匙磨亮了
退休那天我做了三件“叛逆事”:
1. 把用了28年的考勤卡剪成窗花,贴在冰箱上——从此“迟到”这个词跟我没关系;
2. 翻出藏在衣柜顶的花衬衫,领口磨破了边也不管,前半生穿制服,后半生要穿得比晚霞还艳;
3. 把停在楼下落灰的桑塔纳擦得锃亮,车标都氧化成铜色了,发动时却像打了鸡血,轰鸣得像我当年在表彰大会上没敢喊出口的欢呼。
老伴举着血压仪追出来:“老罗你疯了?上次体检医生还说你心律不齐,开车出远门不是玩命?”
我摇下车窗冲她喊:“这叫给晚年调调弦!琴不弹会锈,人不动会旧!”
图片由ai生成
60岁自驾第一定律:地图认路,老伴认吃
刚上国道,导航就开始指挥:“前方3公里进入隧道。”
老伴扒着车窗瞅:“别听它的,右边岔路拐进去有个李记豆腐脑,上次老张带孙子去吃,回来念叨了半个月。”
我打方向盘:“您这鼻子比导航灵,隔着三里地都能闻见葱花味。”
老伴得意地掏出塑料袋:“早给你备着糖蒜了,就知道你爱吃这口。”
结论:导航管路线对错,老伴管日子滋味;一个指方向,一个指饭香。俩合一块儿,才算没白出门。
(后来真在豆腐脑摊旁发现卖野菜的大爷,买了两把荠菜,当晚在民宿包馄饨,鲜得老伴直咂嘴,说比年轻时单位食堂的肉包子强十倍。)
60岁自驾第二定律:车速慢下来,笑容才能展开
年轻时开车爱抢黄灯,现在看见绿灯都想等三秒——不是怂了,是发现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比红绿灯好看。
我总结出规律:
- 开70迈,眼里只有前车尾灯;
- 开50迈,能看见田埂上吃草的羊;
- 开30迈……后面摩托车摁喇叭,可我正瞅着墙头的牵牛花出神呢,老伴说这叫“被风景限速”。
最妙是走村道,遇见晒谷子的大娘会招手让你停,递个刚摘的脆梨:“慢点走,前头有鸡过马路。”这时候才懂,慢下来的不是车,是被日子追着跑了大半辈子的心。
60岁自驾第三定律:带的东西越少,活得越有滋味
第一次出门恨不得把家搬上车:折叠椅、电煮锅、老伴的三件套(丝巾、墨镜、自拍杆),连泡脚桶都塞后备箱了。
结果在服务区碰见对老两口,老爷子背个帆布包就敢走南闯北:“衣服够换就行,锅碗瓢盆老乡家能借,带着累赘!”
现在我们学会了“轻装上阵”:后备箱留着空当,装过山东的大苹果,河南的红薯干,陕西的狗头枣,回来时总比去时沉——不是带了货,是装了一路人情。
60岁自驾第四定律:服务区是晚年社交广场
以前进服务区直奔厕所,现在能在停车场待俩小时:
看穿马甲的志愿者教用智能手机,听开大货车的师傅讲哪里的山货便宜,最绝是碰见同款退休夫妻,三句话就能凑成牌局,老伴们则凑在一起交流丝巾系法。
上次在黄山服务区,我跟卖茶叶的大叔聊得投缘,他非要教我分辨明前茶和雨前茶,老伴凑过去学,回家后泡的茶竟真比以前顺口,她说:“这哪是喝茶,是喝着旅途中的故事呢。”
60岁自驾第五定律:走错路,可能是遇见惊喜的暗号
上个月本想去古镇,导航导进了深山沟,正发愁呢,看见炊烟里飘出个木牌子:“农家饭,管饱。”
女主人端出腊肉炒笋,男主人搬来自酿的米酒:“迷路的都是客!”酒过三巡才知道,这山沟里藏着百年银杏林,金黄的叶子铺满地,比景区里挤着拍照痛快多了。
回来时老伴说:“以前怕走错路,现在觉得,路错了,风景可能是对的。”
图片由ai生成
60岁自驾终极定律:风景是良药,老伴是解药
最近去复查,医生盯着报告单直咂舌:“你这指标比去年好太多,是不是偷偷加药了?”
我掏出手机给她看相册:“加了‘日出’‘云海’‘山涧’这几味药,副作用是老伴嫌我拍照技术差,天天逼着我学构图。”
医生乐了:“这方子好,继续吃,记得让老伴监督,别停药。”
前几天刷到篇文章,说老年人就该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别瞎跑。我给老伴看,她正对着镜子试新买的红围巾:“管别人说啥,咱们的日子,得自己开着走才带劲。”
可不是嘛,60岁了才明白,自驾哪是折腾?是让方向盘带着日子拐个弯,看见不一样的天;是让车轮碾过岁月的褶皱,把平淡的日子轧出点花纹。
所以啊,要是觉得茶越喝越淡,觉越睡越早,不妨把车钥匙揣兜里——
路在轮下,笑在脸上,晚年的“开心丸”,自己开出来才算数。
嘀——快乐出发,不分年龄!
(全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