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朋友们,听到这旋律,是不是DNA都动了?咱们这代人,谁不是听着这首歌,看着《少林寺》电影长大的?那时候的少林寺,在咱心里,那可不是个普通庙,那是江湖圣地,是功夫的代名词,是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的武侠梦。

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梦,好像就碎了。
前两天我一朋友,专门带着孩子,千里迢迢跑到河南登封,想让孩子感受一下“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豪气。结果呢?回来跟我一顿吐槽,说得我心里哇凉哇凉的。
他说,现在的少林寺,哪还有半点“圣地”的样子?山门是气派,可一进去,感觉就不对劲了。以前是香火鼎盛,人山人海,那叫一个热闹。现在呢?人稀稀拉拉的,除了导游举着小旗子,就是一脸茫然的游客。最扎心的是,以前大家是去拜佛、去感受功夫的,现在进门先得掏上百块的门票,这哪里是礼佛,分明是“买票进公园”啊!

更让他觉得别扭的是,整个寺里,商业味儿浓得化不开。你想烧柱香?行,几千上万块的“高香”随便你挑,好像香烧得越贵,佛祖就越保佑你似的。你想请个开光法器?到处都是推销的,眼神里写的不是慈悲,是KPI。我朋友说,他站在大雄宝殿前,看着那些穿着僧衣的人,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修行的地方,还是做生意的地方?
网上很多人说,少林寺变成了“空壳子”,成了个“破庙”。这话虽然难听,但细想一下,还真有点道理。这个“破”,不是指房子破,而是指它丢了“魂”。
以前我们向往的少林寺,是那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洒脱,是那个“匡扶正义,行侠仗义”的担当,是那种清心寡欲、一心向佛的纯粹。可现在呢?它好像更像个“上市集团”,忙着搞商业连锁,忙着在海外开分店,方丈大师更像是个“CEO”,到处参加商业活动,谈项目,拉投资。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们不是不让你发展,也不是不让你收门票维持运营。但你不能忘了根本啊!少林寺的根是什么?是“禅”,是“武”,是那份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神。当“禅”变成了生意经,当“武”变成了表演秀,当“慈悲”变成了营销话术,那它和我们心里那个神圣的少林寺,还是一回事吗?
现在很多人不敢去,不是怕路远,也不是怕花钱,是怕失望。怕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美好回忆,被眼前的现实打得粉碎。怕自己满怀朝圣的心,结果却像是进了一个高价的文化主题公园。
说到底,我们怀念的,不只是那个青灯古佛的少林寺,更是那个曾经单纯、热血、相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自己。少林寺的“空”,其实映照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那个武侠梦的“空”。
朋友们,你们说呢?现在的少林寺,还是你心中的那个少林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