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是山西太原的看家景点,许多人说:“不到晋祠,枉来太原”。这次带着家人来山西旅行,他们第一次来太原,就安排了半天带他们去晋祠参观;对我这个之前不止一次去过晋祠的来说,每次重游也都有新的发现,因此也不觉得厌倦。
这次重游才发现,晋祠(确切地说是晋祠天龙山大景区)在去年评上了国家级5A景区,目前是太原唯一的5A。不知为何我有点惊讶,因为我觉得以晋祠在古建领域的声望和量级,应该早就是5A才对。
这次我能感知到最大的不同就是从晋祠公园一路步行到晋祠博物馆检票口,以往“围追堵截”的黑导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穿着统一工作装,挂着胸牌的正规讲解员。他们不会主动询问,而是在游客需要时出现,之前我对晋祠唯一的坏印象也从根源上被整治了,这点很不错。
晋祠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地方,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之源,山水相依,园内古木参天,还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晋祠志》提到:“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直接言明了山清水秀、底蕴浓厚的晋祠风光。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然后知名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到了宋元明清,晋祠已名扬四海。众所周知,3000年前的西周还是奴隶社会,也就是说晋祠的营建几乎跨越了整个封建社会,这在国内灿若繁星的古建筑里,像晋祠这样时代序列如此完整的也实属罕见。
这次参观晋祠的时候适逢官宣西夏陵申遗成功,于是我就想到了,晋祠的人文底蕴独特且绵长,难道不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回家后我查了资料才知道,早在本世纪初晋祠就曾启动申遗工作,无奈2001年时晋祠却被排在预备名单之外,2004年宣告落选。而网上对于晋祠申遗失败的原因,也被归纳为申遗三条件的“唯一性”和“完整性”不足,也就是晋祠的唯一性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其完整性又在拆迁整治过程中又遭到了破坏。文化特色不清晰,成了晋祠申遗最大的障碍。
其实,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同时晋祠作为现存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也集中展现了中国宗庙祭祀与民间崇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存的所有礼制建筑中独此一例。
不仅如此,晋祠保留着大量稀有文物。在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上那篇名叫《晋祠》的课文里,作者这样概括晋祠的宝贵之处:“晋祠除了“山、树、水”美外,更有西周的柏树、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树、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钟、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桥、清朝的建筑、民国的凉亭。“
晋祠坐拥诸多全国之最、全国唯一——
鱼沼飞梁,始建年代不详,专家推测应建于北魏之前,是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为国内孤例;
圣母殿“付阶周匝”的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
圣母殿的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梁架,是全国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圣母殿前的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侍女像,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宋代宫廷人物的造像;
晋祠还有3000年的周柏;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书写并镌刻的碑刻——《晋祠之铭并序》碑;历经900余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威风不减的宋代铁铸武士像;中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无墙殿宇——金代献殿;十分罕见的明代木质牌坊(明代基本都是石质)——对越坊;集楼、台、殿、阁四种风格于一体的清代戏台——水镜台。以上种种,无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真实的历史。
据悉,晋祠将联合周边的景区,以大景区的形式启动整体申遗工作。无论是否入选,晋祠早已是大家心中祠祀建筑里的“无冕之王”,是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晋祠的核心意义始终在于其承载的三千年文明记忆,是否拥有 “世界遗产” 的头衔,已不再那么重要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