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途经江北土城子广场,发现街角的北都大酒店墙体上的牌匾字还在,可大门上方却为某连锁酒店的招牌。此前已听说北都大酒店更张的传闻,眼见此景,方知属实。尽管我是吉林东关长大的人,但深知兼具餐饮住宿的北都在江北居民中的地位,想必这次更张,一定会让许多乐于怀旧的人心头,涌上一抹伤感之情。
北都大酒店位于土城子广场的东南侧。此广场于1956年由遵义东路与湘潭街相交而成,当时四角曾建有月牙形花池。1958年,在街心建成直径为29.2米的环岛。因广场地处土城子古遗址附近,故而得名土城子广场。自广场建成后,四个街角先后建起二商店、化肥厂工人文化宫、龙潭区政府等建筑。又因附近建有龙华副食店、吉化医院、银行、邮电局,因此土城子广场很快取代了山前的劳动广场,成为龙潭区最繁华的地段。
然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场的东南侧始终没能出现媲美其他三个街角的大型建筑。从1966年的航拍照片上,只能辨识出一栋临街月牙状平房护卫着一块面积不小的院落。在1975年的航拍照片上,东南角则出现了大型建筑物,此即后来的北都大酒店,因而初步推测北都大酒店为文革时期(大概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建筑物。
北都的名称大致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此前,吉化职工和家属常称呼其为“三所”。所谓“三所”为吉化公司第三招待所简称。据老人回忆,吉化曾有三个招待所,一所在铁东,二所在化工医院东侧的“南一楼”,三所则是北都的前身。然而似乎清楚明了的描述,却因一幅地图而出现令人困惑之处。在1992年版的《吉林市工商地图册》中,三所没有出现在土城子广场东南侧的街角,反倒是其南侧出现了“化工公司第二招待所”的标注。
1992年地图中标注的“二招待所”位置,在1966年时已出现了一座临街二层楼房。关于使用这座二层楼的单位,向许多人询问后,得到的答案竟然有工商局、银行、税务所、公安局等五种之多……莫衷一是的答案令人一头雾水,想必此楼有过多次易主吧。
由于《吉林市饮食服务志》中记载二所在遵义路上,而1992年地图标注二所的位置却临湘潭街,加之有人回忆二所在156栋北侧(今临遵义东路的农业银行附近),故而猜测应是地图标注出现误差。至于“三所”,则在另一份1989年地图中明确标注在北都大酒店位置。
直到前几年,北都大酒店一直是集餐饮、洗浴、美容美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豪华酒店。根据其二十年前的宣传资料记述,酒店营业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一层是宽敞明亮的自助餐厅,以南美烤肉为特色,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二层、三层是KTV餐饮包房;是首家从台湾引进的水疗浴的理想休闲之地……宣传内容上悄然映射出一个经济繁荣时期该有的消费景象。
我在十多年前,曾在北都大酒店参加过婚庆典礼,当时周围的人都说这里是江北地区最高档的庆典场所。很难想象到如今这家一度登顶江北的综合性酒店,竟然让一家连锁酒店的招牌安放在正门上方。
或许这种变化中有许多经营之道是外行人很难明了。然而我接受这一变化的理由却与什么经营之道无关——在当今世界,让建筑物能够运营下去,不至于闲置到年久失修,可能比简单地满足一些人的怀旧之情更为重要。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老友管先生、耿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