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家天水,坐早上八点多的高铁,九点多就到了天水。第一站,就是要寻找诗圣杜甫在天水驻足的南郭寺。
山头南郭寺
南郭寺在天水是个有名的寺院,在城里就能看到南山上高耸的佛塔,那就是南郭寺的塔。前些年,每次回老家,都要到南郭寺跟前的我弟那儿住两天,也一直想去那里游览,有次到了山门口都没有上去。前不久,与李老师到西安少陵塬的杜公祠,得知杜甫曾留寓天水,第一站就在南郭寺,就萌发了探访的念头。
水涧北流泉
到了山门口,本想吃了早饭再进寺,门口没有卖早饭的,只好游完再吃。没想到,越走越远、越走越高,走了半个小时还没到南郭寺。才知道,寺院在山上,离山下的牌坊距离很远。不过边走边回味关于杜甫从天水到陇南,再到成都的文字记载,也是一件乐事。
烟散槐阴合
相传,杜甫创作了《秦州杂诗》,其十二咏道:“山头南郭寺,水涧北流泉。烟散槐阴合,疏帘竹影连。山僧引客看,幽径入云边。倚杖吟诗罢,清泉漱石喧。”
疏帘竹影连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安史之乱已持续数年,关中大旱、饥荒肆虐。为躲避战乱与灾荒,杜甫从洛阳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成县)等地,最终前往成都投奔友人。这年秋天,他在天水停留月余,期间遍访当地名胜古迹,写下了多首记录陇坂风物的诗篇,其中就包括这首咏叹南郭寺的作品。
幽径入云边
到了南郭寺前,站在山边的亭子上,可以俯瞰北山、天水城。购票进寺,拾阶而上,步入这座陇右名刹。南郭寺始建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北朝时期,有的说是东汉,不过在唐时规模很大,所以才有杜甫在此居住。寺院有临摹米芾“第一山”题匾,还有众多文化古迹。素以“春为古柏”“唐塔”“宋碑”三绝而闻名。而杜甫的到来,住在东禅院,在此留下了一座杜少陵祠堂和新的文化符号。
倚杖吟诗罢
可能时间尚早,寺内的游客加上我就两三人。步入杜少陵祠堂,看到了诗圣和两个儿子的清代彩绘塑像。祠内陈设,要比西安的杜公祠简陋得多。祠内悬有清代谢威凤一联,概括了杜甫一生际遇:“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晚清名人、曾任四川乐山等地知县,后到天水办实业的哈锐,有副题南郭寺少陵祠长联,从自身经历出发,对照古今,回顾了杜甫当年经历:“我新从蜀道归来,登木皮岭,涉水会渡,缅遗诗宛然,恨当年冲要难留,怅对落日晴空,长想二十章过客;公曾在秦州流寓,寻东柯谷,访西枝村,问游踪遍是,似此地峰崖更好,何时牵藤补竹,重招千余年羁魂。”
清泉漱石喧
寺内,除了宗教遗迹,与杜甫有关的遗迹很多。南郭寺东院有杜诗中的“北流泉”,用玻璃罩着,看不清里面还有没有水。寺内的一只小猫,一直跟着我,我看北流泉,它也看,看得很认真。这里的“二妙轩”,是由清初诗人宋婉主持镌刻的杜甫流寓诗碑,据此而刻成“二妙轩诗碑”,摹刻的诗,是诗圣杜甫的顶峰之作,后人称为陇右诗六十首,此碑因集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于一体,诗妙、字妙故称“二妙轩碑”。还有刻于明成化年间的《老杜秦州杂诗碑》,妙在何处,需要慢慢品味。
二妙轩碑
据说,诗仙李白也曾南郭寺留《南山诗》一首:“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这首“古风”,与李白的风格大相径庭,可能是伪作。也有人考证,李白过天水时只有五岁,这是他儿童时的诗作,因此与其他诗风有异。
传说李白留诗
您认为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