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神仙,驾鹤飞天,点石成金,妙不可言,要到崂山去学仙……”
暑期,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热映,其中的《崂山道士》篇章,以萌萌的毛毡风格动画与诙谐的修仙故事“虏获”了大批观众的心,引得大家纷纷前往崂山,一睹道观“真容”,体验“穿墙”乐趣。
崂山风景区同步推出系列活动,游客持电影票可享景区门票半价优惠,并可在游览途中欣赏实景沉浸剧《崂山道士之穿墙术》。这一波“影旅联动”让“登崂山,学穿墙”火了。
这座“海上仙山”,素来不缺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寻寻那些“传说”,沾沾“仙气”。
一座会讲故事的仙山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的民间故事堪称一座奇幻宝库,数量多达5600余个。从石老人的默默守望,到“太清水月”的如梦似幻,这座“海上仙山”的一草一木,仿佛都被时光赋予了灵性,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那些跨越千年的离奇过往。
山海赋灵,一石一木皆成故事。
“山海相依”的独特地貌,让崂山传说天然带着“山魂海韵”的双重气质,山的险峻、海的浩瀚、奇石的嶙峋、云雾的变幻,都被赋予了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
年轻人演绎“耐冬花神” 盛波 摄 图源:崂山风景区
如《崂山的传说》解释山名由来:鳌鱼精化山,因山势陡险、攀登劳顿又被称为“劳山”,后雅化为“崂山”;“棋盘石”传为仙人对弈处,石面上的纹理仿若棋局遗迹,充满神秘色彩。
这些故事传说与风物深度绑定,形成“景因故事而活,故事因景而传”的奇妙共生关系。
道融俗世,凡心仙缘共谱传奇。
从有历史记载起,崂山就是著名“海上仙山”,是古人追崇的“修仙打卡胜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之称。道教文化深度融入民间故事,形成“仙凡杂糅”的叙事特色。
游客在崂山打卡“穿墙术”
这里既有蒲松龄笔下“崂山道士”因贪心学穿墙术失败的警示故事,也流传着“张三丰在八仙墩飞升”“韩湘子在崂山学艺”等展现道士神通与修行的传说,还有“人人都说神仙好,神仙来自庄稼佬”等讲述当地土著奇遇的趣闻。
市声藏趣,乡谈俚曲尽显慧心。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口口相传的崂山民间故事,语言朴素诙谐,充满胶东乡土气息,叙事洗练而生动,凸显民间智慧。
青山渔村美景 图源:@平生志在温饱
那些流传在崂山的民间传说不仅有“仙气”,更有“人气”——渔民、山民、樵夫是故事的常见主角,他们的劳作、抗争、互助构成了故事的底色。
比如,《崂山茶》中的主人公是“从小家里穷得要命的茬子”“挨饿受冻,鼻清拉搭”,方言叙述生动又形象。
听崂山人讲那过去的事
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大开脑洞”的怪谈传说,是充满民俗风情的“土特产”,也是胶东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记忆密码”,带来“生于斯,长于斯”的认同感。
崂山人的记忆里,少不了儿时听故事的情景:放着水罐的麦地边,落着槐花的碾盘上,铺着芦席的炕头上,那些《八仙过海》《皮子精》的故事,直讲得孩子们瞪眼缩脖。特别是幽暗的夏夜,山胡椒火堆滋滋作响,火光把身影映得像怪物在周围游动,那故事听得叫人一生忘不了。
《石老人的传说》插画
故事就像是“家乡的名片”,无论是“我们崂山的神仙”,还是“这处石头的由来”,都强化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归属感。
对胶东地区而言,崂山民间故事与蓬莱仙境、长岛渔俗传说共同丰满了“齐鲁海疆文化”的叙事体系,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精神纽带”,给予“修于身,睦于群”的凝聚力。
崂山民间故事,有的体现了劝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精神;有的歌颂了孝敬父母、邻里友好、勤劳生产、俭朴节约的品行。
春日送鲅鱼是传统习俗。图为鲅鱼节现场(资料图)
比如,《石婆婆的传说》通过老婆婆和老和尚舍己救人后化为石的故事,褒扬勇敢和奉献的美德。一位孝子冒险捕鲅鱼祭奠岳母的故事,后来则演变成春季送鲅鱼表孝道的传统礼俗。
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刻板说教更易被接受,成为生动的“道德教科书”。
“灵感宝库”,激发“赋于诗,凝于画”的创造力。
崂山地区流传的故事影响深远,最广为人知的当数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留下的笔墨,那些光怪陆离的玄幻叙事,让崂山的神秘色彩愈发引人入胜。
1981年的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成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2025年的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以“戏中戏”的结构,将《崂山道士》与《聂小倩》等经典故事串联,掀起新的文化热潮。
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
除动画片外,许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以崂山传说为蓝本进行创作——歌曲《崂山谣》将“白狐传说”“绛雪仙子”等融入歌词;张崇纲整理的《崂山民间故事全集》中的不少篇章,被改编成了绘本、舞台剧;贝雕、崂山剪纸、王哥庄馒头等非遗技艺也经常从崂山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
崂山传说,如何“说”不尽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那些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神奇故事,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何让它们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留下来”,从零散记录到系统梳理。
千百年来,崂山民间故事作为口头文学在坊间流传着。自1983年以来,崂山区的文化部门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民间采风活动,寻遍山山水水、镇镇村村,左摘右采、旁萃博收,将搜集到的17个门类的5600余个民间故事系统梳理,先后编印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
各类崂山民间故事专辑 刘洁 摄
同时,《崂山水》出版了英汉对照本;《崂山的传说》在日本出版;《徐福岛》《桃园山的传说》《流清河》被译成英文,实现了多语种传播。
“传下去”,从口耳相传到活态传承。
故事的表达,远不止书籍这一种形式。也许,我们可以尝试更多新鲜的方式,实现崂山民间故事的“活态传承”。
比如,将《石老人的传说》《琴岛》《崂山茶》等颇具本地特色的故事改编成方言短剧,在社区巡演——这种“从乡村到舞台”的转化,让“遥远的传说”成为鲜活的集体记忆。
“活起来”,从荧屏欣赏到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随着《聊斋:兰若寺》的热映,作为《崂山道士》的故事发源地,崂山风景区紧抓“穿墙术”这一奇异内核,推出《崂山道士之穿墙术》沉浸式短剧,在实景演艺中设计了角色互动环节,邀请游客亲身体验道家武术,引发追捧。
《崂山道士之穿墙术》沉浸式短剧
与此同时,崂山文化展示中心同步推出AR虚拟互动项目《绛雪传奇》,观众探秘太虚幻境,置身“崂山道士穿墙”的经典桥段中,大呼过瘾。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传说从书籍中“走了出来”,愈发生动迷人。
笔底生奇幻,石上刻乡愁。走,去崂山吧,去看看故事里的场景,去听听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一起感受这座“海上仙山”的玄妙与真实。
来源|青报观象山 文字:刘洁 青小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