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走走、吃吃、看看,钱花了,罪受了,让当地人暂时小富起来,自己回来继续挣钱。
有人说:旅游就是“锄禾日当午,坐车很辛苦。坐了一上午,还有一下午。”
有人说:旅游就是不出来不死心,一出来,连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说:旅游就是远看像一群乞讨的,近看像一群逃难的,仔细一看就是一群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
有人说: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排队撒尿,到了景点打卡拍照。
2025年的暑假已经过半,
一边是自由行用户热火朝天、自主拼装行程的“DIY狂欢”,
一边是同行吐槽传统跟团线路报名人数“跌跌不休”的冷清现实。
一转眼,我转行入职已经一年了。
这一年,我做了计调、跟会、全陪、导游……
从两眼一麻黑的小白到了有点思路和感觉的新手。
周边的朋友和同学会说:“这个工作很好的,可以一边玩一边赚钱。”
其实,我很想说,当你是甲方的时候,玩就是玩!当你是乙方的时候,工作才是赚钱!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以前是去别人住的地方走走、吃吃、看看。
如今旅游半径已全面扩张,“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成为了很多群体旅游的新口号。
在斐济像原住民一样过一天真实的斐济生活;
在巴黎寻找巷尾小酒馆而不只是塞纳河游船;
在东京追逐地下乐队演出而不只是浅草寺打卡;
还有,当世界在极端气候中喘息,恒温竟也成了奢侈的旅游资源和客户要求。
市场上涌现出许多新概念,比如“进淄赶烤”、“特种兵式”打卡、“CityWalk”等。
这些概念都不是由企业来主导推动才出现的,而是消费者的自发促成。
因为新媒体平台的加热发酵,很容易就变成一种因为情绪价值而备受追捧的新消费需求和旅行趋势。
然而,文旅项目不是写脚本、剪视频,更应该从体验感出发,必然是更懂什么人想要什么,爱玩什么,怎么去平衡和解决这个问题。
从市场需求端看,游客需求走向差异化、分层化、个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这是旅游行业要面对非常重要的变化之一。

景德镇(我还没去过且一直想去),作为千年瓷都,特别是在陶溪川文创街区,据说没有一个游客能空手离开景德镇。
各类陶瓷工作室、文创商店以及创意集市活动,让这里成为很多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淘宝的圣地。
听说在这里入驻的超两万家平均年龄26岁的商户,有的大学刚毕业,有的甚至还没毕业。
也许也因为这些年轻人,景德镇具备了独特魅力与活力,创意创新层出不穷,把传统文化真正焕新焕活,成为适应新时代,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株洲,我的家乡,原有产业并不是文旅,建国以来是“一座火车拖出来的工业城市”,当年的地位直接把长沙踩在脚底下。
但在大文旅时代,以城市转型为目标,文商旅产业又成了最大的就业蓄水池。
每次回家,我都听到,哪个厂矿企业的老厂房已经爆改成了**创意园等。
最近听说,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园,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转型,期待!
这一年,我也深深感觉到“我们的专业很容易成为别人的免费自助餐”——也就是“白嫖”的客人。
还没付钱,就开始耐着性子做路线和行程,推荐不错的酒店和饭店等。
结果呢?行程拿到,就悄无声息了!甚至连句“谢谢”都不一定有。
去问问律师、设计师、心理医生,哪一个专业不要收取咨询费呢?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曾经是旅游行业生存空间的目的地信息差已经基本消失。
国内游以及出境旅行的机+酒产品,目的地玩乐项目等的预订阻碍也基本不存在了。
信息透明时代,我能网上查,干嘛要花钱?但他们又想能不能既享受专业服务,又不花一分钱?
群里蹭攻略,小红书拿秘籍,惯性索取,还嫌你收费态度不好。
服务也许是免费的,但是成本不可能是0。
所以,服务,不是施舍;旅行,更不是讨饭。

如今人们的旅游目的地十分丰富,大家更注重出游体验。
游客的欢心,既好拿捏,也不好拿捏。
好拿捏的地方在于,只要景区诚信待客,旅行社提供人性+细致服务,游客还是会爱上这片土地。
不好拿捏的地方在于,每位游客的关注点不同,众口难调下,景区和旅行社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但总的来说,真诚、尊重、体贴仍是必杀技。
我个人觉得:能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把业务做深、做精,也是从服务专业性突围可以尝试的一条路。
因为旅行社的产品在保证服务体验的一致性,对风险把控的可靠性,这是其他服务机构和主体很难媲美和超越的。
从落地接机到入住办理、门票提前预约和购买,都是业已习惯的流程和服务;
接机师傅或导游提前举着牌子等候在出口,接机牌写得无比醒目;
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及时规范,甚至在入住的房间里都会有着一些小确幸……
一件件小事堆起来,就是满满的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
做教育的时候,我会说:一个健康的孩子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养育,九字育儿经:“吃得下、睡得着、玩得动”。
那么,一趟身心愉悦的旅行,也离不开游客、景区、商家、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玩得舒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让大家获得良好出行体验,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进一步反哺文旅市场,带动更多优质流量。
已知的世界越大,能够看到的未知世界才会越宽,遇到一事一物才会有更加辽远深刻的感受。
世界是一样的,也是不一样的,世界的不一样就在于与世界相遇的每一颗灵魂的不一样。
我们需要走出去看文化的多样性 ,用行万里路的方式来丰富人生的厚度。
旅行和阅读一样是通过搭建全新的生命体验,而不断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
暂时把家里和单位的那些柴米油盐、蝇营狗苟放一放,出来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轻松和愉悦,让紧绷的神经稍作调整,然后回去继续投入到新一轮发条紧绷状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