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三大精神”主题红色资源推介名录。该名录基于全省普查登记的4800余处红色旅游资源,经普查专家委员会审核,精选100处实体红色地标编制而成,涵盖辛亥革命以来的重要会议旧址、战役遗址、先烈故居、烈士陵园等代表性精神传承载体。
“湖北百大红色地标”正是对这三大精神的具象化呈现与活化传承。它们遍布荆楚大地,是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荆楚篇章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信仰的力量与奋斗的足迹。

红色基因 信筑传承
在这份厚重的名录中,数处由中信设计参与设计、修缮、保护的重量级红色建筑巍然矗立。
它们不仅是砖石木瓦的构筑,更是百年奋斗史诗的立体篇章,镌刻着从星火燎原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
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庄重古朴。青砖黛瓦,木廊回环,大门正上方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牌匾“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1927年,这里是革命思想的熔炉,中国农民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振聋发聩之问仿佛仍在教室回荡。
这座老式木结构建筑采用布瓦坡屋顶,呈长方形院落布局。四栋主要房屋平行布置,分别为办公室、教室、学员宿舍和食堂。办公室与教室由中廊相连,四周回廊环绕。中信设计修缮时,着力保留和还原旧址的真实风貌,完整呈现这段红色文化。

一盏油灯照亮中国
距农讲所200米的青砖小院,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期间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他与夫人杨开慧,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及毛岸龙一家最后的团聚之地。
正是在这方斗室,一盏油灯旁,毛泽东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著作。报告提出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成为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源头。
原建筑于1954年拆毁,1967年按原貌修复并辟为纪念馆。书桌、灯盏、墨痕……中信设计在修缮时注重真实生活场景的氛围营造和建筑细节优化,再现历史场景。

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武汉市武昌区彭刘杨路上,辛亥革命博物馆以其独特的“V”字形轮廓,巍然矗立。粗糙外墙肌理如历史书页般沧桑,巨大的正三角形元素凝聚着多重象征——彭刘杨三烈士的碧血丹心、武汉三镇的鼎立之势、革命胜利的曙光。
博物馆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高台大屋顶、几何形外观、“楚国红”色调,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特色。中信设计以精妙的构思,让新馆在空间尺度上与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展开跨越百年的对话。
建筑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香樟林荫下,肃穆的纪念性与平和的日常性在此交融。市民在广场上悠然漫步,孩童在白鸽群中嬉戏欢笑——这正是百年前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祥和图景。

抗日统战的神经中枢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57号,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静静伫立。1937至1938年山河破碎之时,这座朴素的四层小楼,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堡垒与神经中枢。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曾在此战斗生活,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动。
原址不幸毁于战火。1978年,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决定重建旧址,建成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信设计团队怀着无限敬仰参与其中。
纪念馆楼高四层,砖混结构,仿清水砖墙面。馆内复原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卧室兼办公室,以及副官、接待、会议、机要、电台等多功能办公空间。

“二七”工运烽火见证
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2185号,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是1923年“二七”大罢工期间总工会秘密办公地,也是震惊全国的“二七”惨案发生地。
旧址现存清末民初穿斗式木构民居一栋、砖混附属建筑两栋。历经多次修缮,仍受气候及材料老化影响,存在屋面渗漏、木构件霉变等问题。
中信设计进行“保养维护工程”,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可逆可识别、安全优先、修旧如旧”原则,消除病害、保障安全、改善环境,恢复旧址历史风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持续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及红色旅游提供坚实保障。

工人阶级的铁骨丰碑
江岸区解放大道,武汉二七纪念馆庄严肃立。馆前广场耸立着一座高23.27米的二七烈士纪念碑,寓意1923年2月7日发生的“二七惨案”。
原纪念碑初建于1956年,由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信设计前身)负责设计。1997年迁建新馆时,新碑沿用了原始设计并优化。
碑顶“大鹏飞轮”雕塑由“江岸京汉铁路工会”会徽演绎而成。碑体呈“工字钢”造型,象征工人阶级。毛泽东手书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熠熠生辉。基座上古铜汽笛浮雕,仿佛回荡着那个凛冽清晨的呐喊。浮雕上,林祥谦面对军阀屠刀昂首挺立:“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这呐喊穿透时空,在松柏环绕的广场上激荡不息。

百年工运的红色堡垒
武汉汉口繁华深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静静诉说着风云变幻。这里曾是百年老号“叶开泰”的府邸,1926年,历史的洪流将它推向浪尖——中华全国总工会迁驻于此。苏兆征、刘少奇等工运领袖在此运筹帷幄,掀起全国工人运动的惊涛骇浪。
修缮这座见证中国工运波澜壮阔历程的“红色堡垒”,是一场与历史的精密对话。中信设计团队如同“历史侦探”,深入尘封的档案,辨析木梁上的斑驳漆痕,解读每一道细微的裂纹,抽丝剥茧,只为最大程度地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2022年10月,纪念馆重新开启,阳光穿过修复如初的彩窗,照亮刘少奇同志伏案工作的书桌,凝固的历史瞬间被激活。

跨越国界的碧血长空
绿意盎然的武汉解放公园内,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静卧于苍松翠柏之间。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苏联空军志愿队火速驰援,多位苏联战士将忠魂热血与铮铮铁骨留在了华夏大地。
烈士墓原在中山大道陈怀民路万国公墓中,后迁葬于武汉市解放公园内,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1956年落成。淡青色花岗岩石壁上,29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用金色中俄文嵌刻。墓前正中矗立着一座高逾 8米的方尖碑塔,指向天空,象征长空的战士。正面刻“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背面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永垂不朽”。
墓园设纪念广场、草坪、花坛、墓道,广场上白鸽休憩,两旁松柏成行。每当白鸽掠过碑顶,阳光洒满静谧的墓园,思绪仿佛被拉回1938年武汉上空那交织的战火,耳边似乎响起中苏飞行员并肩作战、捍卫正义的引擎轰鸣。

信时代 筑忠诚
青砖铭记烽烟,山河镌刻忠魂。这一处处历经沧桑的红色地标,承载着荆楚大地最深沉的历史记忆和最炽热的精神火种。
中信设计专业而克制的修缮保护,让建筑本身蕴含的历史光辉与精神力量得以纯粹释放。
这些被岁月淬炼、被匠心守护的红色坐标,已在新时代阳光下生长为最生动的“精神加油站”,必将指引一代代人,在铭记中汲取力量,在仰望中坚定前行,让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支持 | 共享遗产研究中心、信息管理部
文字 | 张阳菊
图片 | 李扬
校对 | 余来
审核 | 王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