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刘纯银(资深时评员)
这个夏天,沿湖而建、通风清凉,还配套一系列贴心服务与文化活动的临水书屋成为不少合肥人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目前,这类“水岸书屋”正在悄然丰富着合肥人的夏日阅读方式。(8月4日《合肥晚报》)
今年夏天,合肥“水岸书屋”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城市公共服务精准发力的必然结果。你看:沿湖而建的杏花书院、临水而居的雨花书轩,用清凉环境与文化滋养成为市民消暑首选,其成功本质是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品质升级,为城市空间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水岸书屋”的受欢迎,核心在于抓住了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本质。面对高温天气,杏花书院提前半小时开门的决策,跳出了机械执行规定的思维,用“不希望他们晒着等”的朴素考量,诠释了服务的温度。雨花书轩将空调、防蚊喷雾等防暑用品列为“常规标配”,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日均800至900人的客流数据有了坚实支撑。这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公共服务能否赢得认可,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站在群众立场回应需求。
雨花书轩。合肥在线-合新闻见习记者 宋士岚 卞怡菲/图
“水景+书香”的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空间的刻板印象。五十中学生李梓牧感受到的“缓解眼疲劳”的窗外风景,大学生晗离体验的“阅读后散步放松”,退休居民李先生享受的“看书看湖的宁静”,本质上是自然景观与文化空间的有机结合创造的增值体验。这种将自然生态转化为文化资源的思路,让公共阅读空间不再局限于“藏书借书”的单一功能,而是升级为兼具休闲、疗愈、社交属性的复合型公共空间,拓展了城市文化服务的边界。
常态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水岸书屋”的吸引力持续保鲜。雨花书轩的茶会、手作等活动与杏花书院的非遗体验、科学展厅,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文化供给体系。孩子们在手工课上专注投入,家长们乐于陪伴参与,这种互动场景证明: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力,在于能否提供有温度的文化产品。通过活动搭建情感交流平台,让阅读从个体行为延伸为群体体验,正是“水岸书屋”突破“小众圈层”走向“大众喜爱”的关键所在。
杏花书院的珠串区。合肥在线-合新闻见习记者 宋士岚 卞怡菲/图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根。合肥“水岸书屋”的实践,为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自然成为氛围营造者,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直击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等痛点。它证明优质公共文化空间不必追求奢华建筑,而是要立足市民真实需求,在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创造价值。这种“小而美”的服务模式,正是构建“15分钟阅读圈”的有效路径,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生动注脚。期待这样的文化“清凉地”能在更多城市落地生根,让公共服务真正温暖人心。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