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行
段兆军
点击进入:第一节——第八节
第九节、大竹卡
从拉萨到日喀则现有一条新修公路国道318线(上海青浦区至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这条公路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辟的一条公路,全长207公里。2015年,为了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将原坎坷难行的旧路全部修整,并铺设成为平坦舒适的双车道柏油路面。这条路不再翻山越岭,而是从拉萨出发沿拉萨河顺流向西南而下,在曲水和雅鲁藏布江汇合后,一直向西逆流而上,经尼木进入日喀则市境内仁布县,然后穿越二十多公里的仁布雅鲁藏布小峡谷,出峡谷拐弯向西十多公里即到开阔平坦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南日喀则场站,全长160公里,再往西行40多公里即到日喀则市。
日喀则市区(网络图片)
日喀则,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藏文意思为“土质最好的庄园”,后取名“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2014年6月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日喀则县则改设为桑珠孜区。
日喀则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曾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此,宗教圣地扎什伦布寺亦在这里,另还有桑珠宗堡等名胜古迹枚不胜举。
有意思的是,不知是文化程度不高,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我们一直把日喀则叫日客则,把“喀”叫“客”,当然,也同样把日喀则场站叫日客则场站,况且也一直没有纠正过,反而觉得叫日客则场站更加亲切舒坦。以至于到现在只要看到或听到有关日喀则的消息,便情不自禁下意识的集中精力收听收看,生怕漏掉哪怕一点点内容。
大竹卡(达竹卡)
从曲水出发,一直向西,行驶几十公里到尼木县吃过午餐后,便向日喀则场站驶去。全程本应两个小时即可到达场站的路程,由于路面刚刚整修,加之全力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设卡安检十分严格,整条公路时速均规定在40公里以内,走走停停,老牛拉破车的速度让归心似箭的我磨蹭得好生难受,多么希望早点到达场站,利用及其有限的宝贵时间,尽情享受一下离开三十八年后回到家的感觉,但无办法,世事往往由事不由人。
当大巴沿雅鲁藏布江边出仁布小峡谷口时,眼前豁然开朗,日喀则东宽阔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展现在眼前。没走多远,只见一丁字路口——大竹卡!多么熟悉的地名,多么难忘的地方,那可是老战友们到现在还常常谈论的地方。我急忙掏出手机赶紧拍照。只见北边江面上横卧着一座很普通的小桥,把雅鲁藏布江南北原中尼公路和318国道连接起来,桥下江水若无其事缓缓流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怎么会是这样?这就是当年波涛汹涌的大竹卡渡口?这就是我们一提起就兴奋不已的大竹卡?当年我们新兵进藏从羊八井兵分两路后,沿崎岖的中尼公路翻越雪古拉山在麻江兵站吃饭稍事休息,又翻越冬各拉山一直下行,到大竹卡时只见波浪滚滚的雅鲁藏布江横卧前面,湍急江水惊涛拍岸,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由西向东咆哮而去。江面上停靠着一艘若大的轮渡,迎接我们过江。从没见过大江大河的我们见状一个个惊叹不已,都飞奔江边你推我搡挤到前面观赏,李副参谋长见状急忙跑到前面,用他那略微沙哑的山东腔紧急喊话(也是我们一直唸叨参谋长的话):“……大家赶紧往后退,不然就掉下去了,掉下去了就再也上不来了...”。于是大家又恢复秩序,让汽车慢慢上了轮渡,两辆大卡车上船后,战友们一个个排队从两边上船驶向对岸,约一个钟头后我们终于到了新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日喀则场站。想不到七十年代的涛涛天堑现在竟然被一座小儿科水泥桥变为通途,看来太小瞧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了,连这点竟未想到,惭愧啊!
昔日的大竹卡渡口(网络图片)
大竹卡渡口是日喀则经麻江羊八井去拉萨渡雅鲁藏布江的渡口,也是西藏著名的日喀则四大渡口之一。藏语“大”即大氏家族之意,“竹卡”意为渡口。大竹卡东邻仁布,西至日喀则,北去麻江,为后藏交通要津。原为牛皮伐摆渡,1972年设置车运渡口,在水深狭窄处由两条粗壮的钢丝绳固定两岸,一台柴油发动机作动力,通过钢丝绳上的滑轮牵引船体来回运送过往车辆行人,每次载大卡车两辆。1981年修建了大竹卡渡口钢驳船,1985年修建了机船。新中尼公路修建后,来往于拉萨的车辆不在此过渡,大大减轻了大竹卡渡口的渡运任务。到了八九十年代,轮渡越来越先进了,由于水量减少,江水越来越浅,江面越来越窄,昔日的汹涌波涛也拜拜蒙度(没有)了。进入新世纪,又在此修建了水泥桥,大竹卡渡口的喧嚣历史使命完成,现已成为追忆历史的旅游景点。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况四十年乎!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段兆军:甘肃省会宁县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军西藏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现退休在家。

作者:段兆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