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来的地方应该说是个小众的偏僻古村落,但近几年名气也大了,因为它有个“徽州布达拉宫”的称号。其实就是看土楼,歙县最有名气的土楼是阳产,我几年前去过,现在要收费,私家车不让上去,摩托车估计也困难,索性就不去了。
这条去万二的路绝对不错,好像是县道004,不光路好,两边风景也很漂亮。
先过石潭村,也是个仙气飘飘看云海的地方,全国摄影基地。三四月份的时候,梅花与油菜花交织的美景,再配以苍翠的青山、飘渺的云海,真的美不胜收!春天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卖花渔村,主打春季的旅游市场。
你看石潭村到处都在翻盖民宿,商业气息扑面而来。我当年来的时候,游人非常少。
刚过吕溪村不远,老蒋见一古桥,想拍段视频。天气太热,也正好下来歇歇喝口水。
我看到路边的山坡上坐着一些当地人,上前一看才知道,他们是在乘凉,因为是坐在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溪边,可能叫泉水更合适吧。从闷热的路面进了树林,的确像进了空调房,我还特意到上面接了一壶泉水,喝了一口,像冰水一般凉。
接着往前走,就是昌溪乡,这是个很大的村落。
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距歙县古城30公里,新安江山水画廊7公里,全国摄影基地石潭2.5公里,从歙南名镇深渡镇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昌溪村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黄山市百佳摄影点、黄山市“特色文化之村”、国家级2A旅游景区。(摘自百度搜索)
我提议已经十二点多,可以在这个大镇子上吃饭,因为万二不一定有饭店,可是我和老蒋一直骑到去万二村的路口,也没看到一家小吃铺和饭店。
算了,吃饭不重要,先去看布达拉。
进村的路在修,广告标语也打起来,过几年可能进来的游人就多起来。
这条小溪不知叫什么,也有座石拱桥,山路盘旋,路面越来越窄。
万二下面有两个村子,问当地人可有吃饭的地方,都是摇头,提到万二,说那穷地方哪来吃的。
最后进万二是段非铺装路,好像是才开采不久,可能是路面拓宽。
老远抬头就能看到山坡上的土楼,这就是被称为“皖南布达拉宫”的万二村。
村口修建了停车场,我们摩托车直接开上去,没见到一辆游客的车。
上来就是村委会和小诊所,门前有个小广场,现在农村最时髦的建筑基本就是村委会。
我们先补充点体能,好在我带着路餐,我和老蒋吃点饼干垫垫。
我一边吃一边喂小狗,这狗不怕人,我叫它万二。我吃的东西也少的可怜,没有鸡腿肉肠,饼干我看它吃的也挺香。
最有意思的是小鸡也不怕人,可惜我没来及拍视频,几只鸡就在我们脚跟前要吃的。从这点可以判断,这个村子来的外地人很少,它们还没遇到过熊孩子,也不知道外边人的可怕。
万二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2019年6月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3月作为第二批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该村以青石构筑的阶梯式建筑群闻名,现存传统建筑占村落总面积70%以上。
就地取材,哪里的民居最早都这样。这里深山里除了石头、夯土和木材,现代化的水泥钢筋是近几十年的建筑。
墙体采用本地青石干砌工艺,巷道平均宽度不足1.5米,大多是青石铺就。我小时候就对这种乱石垒就的墙感兴趣,他们是怎么做到乱中取胜的?
万二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子之所以叫“万二”,是因为当年有两大姓——汪姓和王姓,他们都想将自己的姓氏冠以村子的名字。后有智者出来协调,取双方的姓氏谐音“万”,又是两大姓为“二”,“万二”就作为村子的名字了,寓意着村民和谐相处之意。万二村曾经是徽州地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有200多栋民宅,1000多口人。(网摘)
几乎每家都有高低落差很大的阶梯,真不知年龄大的人是怎么在这里生活的。
柴火还是主要的做饭材料吗?可能没有液化气。这里开发较晚,交通又不方便,商业化程度低,任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每家房子的底层都是圈养牲畜鸡鸭的地方,大多为石砌的围栏。但基本都是空的,不少房子都是没人住的。
电灯、空调、不锈钢这些现代的东西和墙面干裂的土房子并置在一起,新旧生活方式也在默默地改变着这个古老的山村。
我们走到村子的西首,老蒋说他下去看看,我则自己随便溜达。
在这个村子散步可不轻松,你要想到另一排房子就要爬梯子,石阶小路非常陡峭,带小孩的和膝盖不好的人千万别来。
这家石阶爬上来还遇见了万大,好在这个村子的狗都不凶。
依山而建的各式建筑,看起来杂乱无序,但都自成一体,相安无事。
门口的庄稼大多是玉米和地瓜,我溜达好几层山坡,都没看到一个人。
建筑群依山就势而建,现存明清时期石砌民居120余栋,形成层叠错落的阶梯式布局,如果都是黄褐色的外墙,就显得更加古朴原始了。
但是话说回来,你作为游客来想看它的土,人家当地人也许不想土,一个是表面的看,一个是要天天在这生活,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肯定会也会跟着改变他们的居住状态。
村委会的后面有一堵石墙,纯粹干砌的,乱中有序,错落有致,绝对是这个村子里我看到最好看的墙。
唯一遇到的一个大姐,说话我还听不懂,不过这条依山而上的石阶也是很入画的打卡地。
我发现越是偏僻的老村庄,这种过去的标语口号越多。
沿着石阶上去,旁边有道细细的山泉水,这个是村里的主干道。路两边有一些长满苔藓和霉斑的老房子,因该都是过去的大户人家,现在只剩空楼。
我还是喜欢这种黄褐色的土楼,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适宜山里人居住。说到土楼,很多年前骑车去江西、福建,看到不少围楼和土楼。安徽这边土楼不像江西、福建和广东那里带有很强的防御性,这句诗过去农村常见的土坯房,只不过是在山上而已。土楼的地基很多都是石砌的,是、土、木都是来自大山,依山而建,形态古朴。
村里好像只能步行,电瓶车都起不上来。狭窄的小巷,曲径通幽。
似乎村里也有景区的参观路线,我就是瞎走,走哪是哪。
这个应该是个祠堂,后来改成学校。
祠堂里面空空荡荡,有的梁柱都已歪斜,残存的木雕人物都被凿平,动态任在。
祠堂门口和里面的标语应该是老的。
我上去看看,二进还有个厅堂,除了柱子啥都没有了,旁边有个狭窄的楼梯能上去。
上了陡陡的楼梯,顶层居然是个老教室,破旧的课桌布满灰尘,一下子回到我的小学时代,好亲切!
木地板上的旧课桌,样式还很丰富,旧标语,木阁楼,仿佛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我唯一疑惑的就是当年那个戴着圆眼睛的老学究是怎么爬上这间教室的?如今这里肯定是废弃了,前面有新盖的校舍。强烈建议万二村村委会,一定要给这个教室保留下来,这个以后拍电影绝对能用上,说不定就成了万二村的网红打卡地!
这是万二村我的意外收获,什么布达拉那都是牵强附会,旅游宣传而已,这个作为小学校的祠堂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这个巷子胖子会卡在中间,看来山里人都瘦。
爬上所谓的观景台,累得我有点低血糖,毕竟这么热的天还没吃午饭。万二村是我这一趟出去感觉最热的村子,一丝风都没有,周围都是静悄悄。
由于不是黄昏,金色的阳光打在老房子上,所以依山的建筑我处理了一下色调。
这个是万三。
人遇到的不多,狗猫见到不少,从这个小猫的毛色可以看出,村子里的猫们私交还是很丰富的。
万四和万小五。
打心眼里讲,万二不适合作为旅游地,土楼也没有阳产保留的好。但作为一个想静静在山村里待一待,过品茗饮酒,吟诗作画的慢生活,这里很合适。这里游人稀少,商业化还不严重,安安静静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万二可以说是徽州的最后一块净土。
吸吸氧,喝喝山泉水,爬爬阶梯,遛个狗逗个猫,适合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中年人。
当地老人都在打麻将,比城里人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强。
这个乌鸡看我有点面熟,看来我晒得也够黑的。
茂林修竹,土楼瓦舍,这个藏在深山,暂时还不要门票的地方,我无私地推荐给大家。
老百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怎么舒服怎么活,幸福知足才是人生活的最本质追求。土楼也好,洋楼也好,什么时代讲什么享受。
随便上几张土楼的整体照,除了几栋新建筑扎眼,其他整体还好。
特别像我当年骑车去的休宁县华东最高的行政村——里庄。
还是不要把路修好,交通虽不方便,这份古朴的宁静能留住,大批的旅游团一来,这个秘境般的山村就会彻底走样。但反过来想,村民会高兴,他们会有额外的收入,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我回头给大家对比一下,浙江的农村是怎么保护和发展的,可能会给大家一点建设性的帮助。
回到昌溪已是下午二点半,村口有三株千年的大樟树,因为找饭店没上去细拍,好像昌溪就一家饭店。
老蒋有心买了个西瓜解暑,瓜吃多了,三个菜差点没吃完,西瓜留一半我带上。
下午还有个点要去,那个是我考察老蒋安排的测试线路,看看老蒋可能通过,我们等待下篇揭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