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不是文旅盘活的全部,但 “性价比” 逻辑总在被反复验证。
01
文旅圈最近在聊两个项目:贵州乌江寨新运营、甘肃庆州古城重开街。前者曾因闲置低效被列为省级盘活对象,后者停工时钢筋裸露半街区。如今一个被央视多次推荐且国庆营收超2000万,而另外一个项目周末客流破万,这让不少人好奇:烂尾文旅项目,到底能靠什么“起死回生”?
(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
从实操来看,能盘活的项目都绕不开一个前提:有 “不可替代性” 的底子。
就像酒店靠地段,文旅项目得靠资源。
乌江寨能火,是因为它占着乌江峡谷的绝版景观;庆州古城能活,是因为庆阳是周祖文化发源地,老街区本身就带着故事。
(庆州古城)
反之,那些没资源的项目就难了。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三线城市仿古建筑群,既不靠景区也没文化 IP,烂尾后想改商业体,结果周边 3 公里内 3 个购物中心,连降价招租都没人来,最后只能拆了复绿。
但资源只是敲门砖,真正卡脖子的是债务。
见过最离谱的项目,总投资 10 亿,负债却有 20 亿,光利息就能压垮接盘方。
能盘活的项目,债务大多 “可拆”—— 要么是银行贷款能展期,要么是工程款能 “债转股”。像长沙铜官窑,19 亿新资本进来前,先把民间融资的高息债清了,这才腾出手调整业态。
02
“定位错了,再有钱也救不活。” 这是这几年文旅项目开发得出的教训。
有团队参与过一个烂尾亲子乐园的盘活:原规划是 “高端度假 + 研学”,但周边全是工薪阶层社区,“家长带娃来只愿花百八十块,结果里面卖 300 块的手工课,根本没人买”。后来改成 “19.9 元畅玩” 的社区乐园,加了平价小吃摊,半年就回本了。
这背后是文旅消费的新逻辑:游客越来越 “务实”。
以前搞文旅,总想着“高大上”,现在得看“用不用得上”。
乌江寨把原来的高端民宿拆了一半,改成 300 元 / 晚的亲子房,入住率反而从 40% 涨到 80%;铜官窑停掉天价演艺,改做 “汉服免费穿”“非遗体验 9.9 元”,年轻人反而愿意来打卡。
(铜官窑汉服迅游)
但定位调整不是拍脑袋。
庆州古城的运营方就花了 3 个月做调研:挨家问周边村民 “想逛什么”,蹲点看游客 “在哪停留最久”,最后把老作坊改成非遗手作馆,把闲置粮仓改成网红咖啡馆。
这些调整,本质上是 “让项目适配市场,而不是让市场迁就项目”。
03
有人说 “政府托底就能盘活”,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国企接盘能解决资金,但活不活得好还得看运营。像乌江寨,建立“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混改运营机制,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景区日常运营,实现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推动景区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景区里卖什么小吃、搞什么活动,运营方说了算,政府只管基础设施。这就比 “政府全包” 的项目灵活多了。
而那些纯靠政府输血的项目,大多走不远。
甘肃四小镇(月牙泉小镇、夏河海螺湾小镇、崆峒小镇、陇西古莱坞小镇),全靠财政拨款续建,建成后没运营团队,景区大门都得政府派保安看守,最后变成“干部打卡点”,游客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
(甘肃月牙泉小镇)
更关键的是 “节奏”。业内总结:“别想着一次性建好,先搞‘最小可行单元’。乌江寨先开了一条小吃街,铜官窑先修好了游客中心,都是用小投入试错,验证能赚钱了再扩。
这像极了酒店的 “动态定价”:先靠性价比攒人气,再慢慢调业态、提收益。
04
但总有一些项目,怎么救都难。
三种情况基本判死刑:资源烂、债务炸、政策卡。
比如占用生态红线的项目,政策明确 “不能续建”;再比如资不抵债超 50% 的,接盘等于 “填无底洞”。
淮南志高动漫园就是个例子,3200 亩地,既没 IP 也没配套,还牵扯土地违规,烂尾 10 年没人敢接,现在成了网红“废墟打卡点”,反而提醒后来者:文旅不是圈地盖楼,得先想清楚“人为什么要来”。
(淮南志高动漫园)
说到底,盘活烂尾文旅项目,和 OTA 卖客房的逻辑相通:价格(投入产出比)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供需匹配”,即游客需要什么,项目能给什么,这中间的缝隙,才是盘活的机会。
至于那些填不上的缝隙,或许接受它“烂尾”,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