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草龙、织侗锦、玩漂流……进入暑假,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支书蒙永凡忙得脚不沾地,自从将村里推出的一系列研学活动搬上直播平台,“现在全国各地的党建团建、亲子团络绎不绝,我们一期研学持续7天,每天都紧锣密鼓地安排着。”
广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少数民族村落,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荣获“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称号,长期以来积极推广侗族传统文化与研学旅游融合发展。暑假来临,村委与广南侗寨古建与民俗文化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侗建中心”)共同制定广南村研学规划,涵盖非遗技艺、户外活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等内容。7月,为了让更多人感知广南村的魅力,双方共同决定开启直播计划,将每天的研学内容搬上直播,实时回应网友提问。
在直播中,侗建中心创始人李紫石举着手机跟拍村民,介绍草龙的制作细节,并不时停下来解答网友的疑问:“有网友问草编用的禾秆是不是普通水稻?其实这是我们侗族特有的糯禾,秆子更坚韧,才能编出这么多花样。”她顺势将镜头转向一旁的草龙编制非遗传承人王禹。面对网友关于编织技法的好奇,王禹从容应答,将非遗技艺的门道细细道来。
在蒙永凡看来,直播的价值远不止于“展示”。“虽然我们会提供详细的研学行程表,但对于不了解广南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始终不够直观。把研学活动全程直播,能让大家更真切地看到活动内容,感受广南的文化底蕴和村民生活,自然会吸引更多人来亲身体验侗族文化。这就是直播的魔力。”在他们运营的账号之一“广南侗寨”视频号,单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5000人,点赞次数过万,评论区“想来”“求攻略”等评论频频刷屏。
“这里的老师特别耐心,手把手教我们做手艺,加上山清水秀的环境,让人打心底里觉得舒服自在。”新疆学生刘芷彤笑着向记者展示刚编好的禾秆小物件。来自广州的家长卜苑红望着孩子们跟村民学舞草龙、敲锣打鼓的热闹身影,她感慨不已:“细小的禾秆编出威风的龙、虎、狮子造型,这种技艺得亲身体验才会觉得神奇,在大城市里已经很难见这种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了,带孩子来一趟很值得。”
一场直播时长在1小时至3小时之间,镜头在村寨间灵活穿梭:从静心凝神的草编工坊,切换到五彩丝线飞舞的侗锦织机旁;从满载欢声笑语的竹筏跳下,来到弥漫食物香气的侗家厨房……直播不只是广南侗族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这座古村落的文化生命力正在山水间愈发鲜活。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秦榛 何流)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