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记者 唐伯侬
今年暑期,水路旅游格外火热。循着一条条航线,游客既能领略两岸景色之美,又能感受在地文化的魅力,还能体验“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浪漫和诗意。不少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吸引了游客竞相打卡,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增长点。
“清凉之旅”成为卖点
“终于圆了打卡三峡升船机的梦,游船上升的时候,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稳稳托起,真的有‘悬空’的感觉,非常神奇。几十分钟内,船体就‘爬升’了相当于40层楼房的高度。”站在巨大的船舶甲板上,望着眼前如巍峨山壁般的三峡大坝,大学生余茗和闺蜜难掩兴奋。
“不仅如此,沿线景色也非常美,碧波荡漾,两岸峭壁林立,船行江上,仿佛进入长江的山水画卷,体验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太对味了。”余茗说。
近段时间,水路旅游持续升温,不少航线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
“截至7月,品味宋韵——运河钱塘江联游航线累计接待游客超14万人次,较上月增长超120%。在不少游客眼中,游船是体验慢生活的理想载体,是在暑热中获得‘户外且清凉’消夏体验的好去处。”杭州水陆交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孙乐说。
游船上,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游玩内容,解锁心中“流动的诗意”。
“长江奇迹精品航线今年上半年载客率达80%,50岁以上的游客占比超过60%。他们很在意行程中线路设计和活动安排,倾向于选择深度游山玩水,更愿意参与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得益于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游客占比有所提升,欧美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成为主力。”重庆长江黄金游轮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园园说。
长江三峡“两坝一峡”是经典航线。湖北三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叶勇介绍,在这一航线上,游客可以领略现代工程奇迹的震撼,还能感受自然、人文之美。“产品的核心消费客群是35至55岁的中生代,亲子家庭占比也有显著提升。我们发现,年轻群体热衷沉浸式赏景,喜欢自由休闲的氛围,还乐于为文创产品、特色餐饮消费。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水路旅游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给游客带去休闲自由的度假体验,特别是对非沿海沿江地区的游客而言,水路游览本身就带有新鲜感。”叶勇说。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旅融合发展分会会长于胜英认为,水路旅游的特点是既可以把交通工具作为旅游目的地,如长江干线大型游轮、黄浦江上的主题游轮;又可以乘坐游船观赏两岸景色,特别适合城市夜游。水路旅游减少了游客行走的劳累,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移动的场景感受城市的脉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山水有着偏爱,水路旅游正是把这种意境具象化了。”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旅游交通研究室主任顾晓锋看来,不少水路旅游产品紧跟文旅消费的新热点,让游客既能饱览自然风光,又能沉浸式体验航线串联起的人文底蕴与民俗风情,大大提升了旅游体验的深度与满足感。
产品突出文化特色
“船舱内主要是黑红色调,神秘梦幻。船舱有四层,一层上演着光影舞台剧,4段故事娓娓道来——屈原吟诵着《离骚》,穿越千年的词句字字铿锵;昭君怀抱琵琶,仙姿玉容;李白举杯邀明月,光影流转中浮现出三峡的轮廓;还有凤凰涅槃故事的演绎,舞蹈律动的节奏仿佛和宜昌这座城的心跳‘同频共振’了。走上二、三层,楚地的烟火扑面而来,我们成为故事的主角,酒馆老板娘招呼我们落座,古装扮相的大文豪‘苏轼’和大家唠起家常。”前段时间,赵悦登上了“楚风号”三峡游轮,沉浸式感受楚文化雅趣。
让赵悦难忘的古今交融之旅,是湖北三峡旅游集团今年5月新推出的夜游产品。“我们将文化、科技、旅游进行了充分融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楚文化人物和故事,力求还原楚地市井生活,NPC互动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剧中人’,产品一上线就很受欢迎。”叶勇说。
“楚风号”只是众多水路旅游产品的缩影,如今,不少产品已经从山水观光游向深度体验游转型,水上消费体验场景愈发多元。
在扬州古运河的游船上,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杖头木偶等节目轮番上演;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船上,锅庄表演刚刚开始,酥油茶就端上了桌;东钱湖“寻舟宋韵”航线复刻了宋代文人雅士泛舟意境,游客可以在游船上感受宋韵的风雅……文化元素的融入已经成为水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真正的交旅融合不是交通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让每一条航线成为讲述中国文化的载体,让每一次航行成为文化传承的旅程。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江河湖海承载的历史文脉,将地域文化融入航线设计、场景营造和服务细节中。”于胜英说。
良好的文化融合,还要触动游客的情感共鸣点,这方面“长江记忆号”已经收到不错的市场反馈。
“登上‘长江记忆号’游轮,让我们瞬间重返20世纪80年代。从头到尾都是复古的怀旧风,既有记忆中的老物件——搪瓷杯、铁皮饼干盒、缝纫机,又有芳华美妆发廊、三峡供销社、明珠歌舞厅等场景,还可以与扮演邮递员、供销社老板的NPC互动,每一件陈设、每一处场景都藏着故事,绘制出长江边昔日的生活图景。”7月7日,长江流域首艘以“年代穿越”为核心定位的主题游轮——“长江记忆号”在重庆朝天门17码头鸣笛启航。登船后,70后的李欣感慨颇多,“现在的游轮‘太会玩’了,把大家的怀旧情愫‘拿捏’得很到位,勾起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
同样是行驶在长江上的长江奇迹游轮,将船体本身打造成一个移动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我们与三峡博物馆、樊登读书等文化单位合作,把藏品‘搬’上游轮,打造‘江上博物馆’;将蜀绣艺术融入游轮装修装饰,在客房中布置蜀绣作品;开展非遗拓印体验活动,让非遗可触摸、可制作、可感受。我们还组织了‘长江奇迹:与现代重庆有关的那些故事’舞台讲演秀,以新的视角解读长江文化。”张园园说。
“随着近年来文旅热、文博热的持续升温,水路旅游发展迎来新机遇,融合了文化味、历史感的产品格外受欢迎。相比传统观光游轮,文化主题航线的溢价能力普遍更好,复购率也明显更高。”一位业者观察发现。
跨界融合深挖潜力
有业者坦言,虽然水路旅游发展迅速,产品种类愈发丰富,但也存在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从产品供给来看,部分区域的水路旅游存在内容重合度高的现象。叶勇举例道,长江沿线90%的游轮以“观光打卡”为主,行程相似度达75%,码头纪念品“全国同款”占比超80%,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业者提到,部分航线对于文化的挖掘与呈现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简单陈列或符号化展示层面。“有的游船只是通过电子屏上的滚动字幕介绍当地的历史,有的将非遗产品摆放在船舱,但没有通过讲解、互动等方式传递背后的民俗故事,游客很难共情。”
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业者的共识是,要深植文化根脉,开发出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创意产品,活化呈现沿线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顾晓锋提到,成都“夜游锦江(活水公园—东湖公园段)”就是个不错的案例,游客在船上品尝火锅的同时会与“李白”相遇。扮演“李白”的演员精通唐代的历史、诗词,还能现场在扇面上题诗赠予游客,这些演员本身就是生动的“文化载体”。总体而言,水上旅游产品不能简单复制,应结合地方文化进行原创设计,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深化水岸空联动、进行跨界合作也是破局方向之一。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建议,水路旅游可以尝试与低空飞行联动实现空间拓展。还可与医疗养生、教育研学、健康运动、艺术时尚等进行跨界融合。最终,通过服务分层、全季节运营、全域联动,产生更多的情绪价值,形成可持续叙事,提升产品竞争力。
跨界的尝试已经开始。在杭州,部分客运码头引入运河书房,推出走运咖啡、运河套章等特色文创产品,联合社会各界组织公益社群活动,成为综合性的滨水公共空间。
“我们开发了‘运河畅游一日通’环线产品,随停随靠,覆盖运河杭州段4个热门码头和3条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实现‘游船漫行+城市漫步’的复合式体验。我们还依托水域空间,推出水上表演、运动赛事、主题市集、水上时装秀,将游艇泊位与船舶转化为表演舞台,拓展了水路旅游的产业边界。”孙乐说。
提升水路旅游吸引力,船上场景多元化也很关键。叶勇认为,场景化体验创新可以有更多想象空间,比如推出“楚风夜秀”“游轮音乐派对”等,这样可以契合更多年轻人的需求,将游轮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差异化塑造也很重要,要通过‘一线一主题’‘一区一特色’的精准定位,构建层次分明的品牌矩阵。”
还有业者建议,水路旅游的持续发展要形成多方协同。“建立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协同推进的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于胜英说。
“根据以往市场情况来看,即便是在旅游市场的淡季,水路旅游也有相对稳定的客流量,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后续发展值得期待。”一位业者说。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