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即便在炎炎夏日,酷暑也已逐渐褪去。在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散步纳凉、跳广场舞的市民陆续出动,位于老城区中央的文庙热闹了起来。这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是霍山县城历史的缩影,也嵌入一代代霍山人成长的记忆中。
“以前文庙两边都是居民楼,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小时候天天和发小往文庙里面钻。后来两边的居民楼拆了,建起了广场,我还是每天到这里散步。每年春节时,咱们文庙还会组织庙会,那时候才热闹呢。这座文庙,在咱们老霍山人眼中,就是霍山的象征。”在广场上散步的汪先生充满感情地回忆说。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霍山文庙,无疑是霍山老城区的代表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县城建设中,古老的文庙始终岿然不动,默默地见证着山城的发展。
“一个城市从诞生到成形,再到发展,必然会留下物质的载体。回望数百年历史,在霍山这座小小山城,这个载体便是城里的文庙、山上的文峰塔、淠河边的潜台碑刻。”霍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吴波对记者说。
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在地都有孔庙或文庙。各类文庙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高超精美,在古代建筑中都极为突出,成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山文庙目前是全省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文庙建筑群,有11座单体建筑,总占地4000余平方米。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持续挖掘、整理和研究历史信息,霍山文庙不断得到保护修缮,延续着山城文脉,让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
“2000年前后,霍山在城区改造中,将文庙两边的老旧居民楼拆除。文庙位于老城区的核心区,是商业中心,那时有一种声音,希望在文庙周边新建商品楼或商业建筑,经济效益更大,但党委、政府最终决定最大程度保留文庙的历史风貌,在两边修建与文庙风貌气质相称的市民广场。”吴波告诉记者,如今的霍山文庙,成了4A级风景区,是县博物馆所在的“文化地标”。
在霍山县,承载乡愁的,还有隐藏在老城区中的老小区、老街巷,它们散发的“老味道”,也是山城记忆的一部分。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联合仓库小区,如今成了霍山县年轻人喜爱的打卡点。这个以仓库为名的小区,最早是十几座红砖黑瓦的粮仓,后来改造成了住宅。而今,过去坑坑洼洼的路面铺上了沥青,头顶的电线、墙边的水管统一埋入了地下,最有特色的“老仓库”却几乎没有变化,只在过去的红砖墙上适当地增添了彩绘点缀,重新修葺加固了墙角,并刷上了一层清漆保护墙面。
“说真的,这些红砖黑瓦的仓库很有特色,在咱霍山县是独一份。一开始说要改造老旧小区,我还以为咱们小区要‘面目全非’了。改完再看,小区的生活便利了,特色却没有变。时不时有年轻人过来拍照片。把这份‘乡愁’留下来,我觉得很好。”一位小区居民说。
“过去的老城区改造,往往是习惯性地大拆大建。我们摒弃这种思维,推行小规模、渐进式、织补型的更新策略。”霍山县住建局局长何林告诉记者,该县尊重群众的意见、尊重街道的历史风貌特征,按照保留老居民区原有风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及公共活动场所的原则,采用修缮加固、空间织补等精细化手段。曾经破败的老旧小区,在修缮并被赋予合适功能后,成为富有魅力的新空间,成为居民和年轻人喜爱的场所。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矿产”,霍山县成立了专业的历史建筑普查队伍,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通过实地勘察、查阅历史文献、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详细记录每一处历史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风格、文化价值等信息,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库。同时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长效管理机制,详细解析老建筑中的历史文脉,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引导群众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当中。
“在城建中保留历史文脉、人文地理等内涵,能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居民对于家乡的自豪与认同,不单单来源于富丽的高楼大厦,更来自古色古香的历史建筑、充满童年记忆的老屋、萦绕烟火气息的街巷,这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何林告诉记者,霍山县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会坚持留、改、拆相结合,对于有价值的旧厂房、旧街区等尽可能保留风貌肌理,对于被列为C级危房的老屋尽可能维修改造,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与城乡共同发展的一部分,为现代化的山城留住可回味的美好乡愁。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杨菁菁 编辑:胡霈霖 校对:解明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