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25年8月8日第07版
7月18日,“暑期随心GO游厦门行”2025服务消费季暨中山路入境游友好型街区活动启动。厦门中山路这条百年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消费舞台,政策红利、商旅服务、金融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活动现场,“中山路多语种志愿服务队”成立,这支队伍以闽南语为根、多国语言为翼,用语言密钥解锁厦门故事,让过境旅客了解厦门、读懂厦门。
从1925年动工兴建,到如今,走过了100年岁月的中山路一直是厦门最繁华、最摩登的商业街,见证了厦门从海防要塞到通商口岸,到改革开放前沿,再到现代都市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城市记忆。
“一条中山路,半部厦门史。”厦门中山路以其“单薄”的体格,承载了厦门近百年商贸历史。
厦门中山路。吴贤宾 摄
潮起鹭江
中山路商贸街的诞生
假如我们将视线投射到中山路的上空——
这是一条长达1.2公里,东西延伸,由鹭江道直达新华路的商贸天际线,连接起了海洋与市井。中西合璧的外廊式骑楼、鸿山之上的古木参天、天仙旅社内的西洋拱窗、城隍庙巷里的香火鼎盛、局口街内的人间烟火……滨海之畔独有的交融壮美赫然呈现在眼前。
中山路的故事始于潮起潮落的码头。
明清时期,中山路西端的岛美路头、水仙路头便已帆樯林立,番银与茶叶在此流转。厦门成为当时官方指定的大陆与台湾对渡通航唯一的港口,所有大陆和台湾的官商只能在此集结往返,成就了中山路端口岛美码头和水仙码头的繁华与忙碌。直至1756年,清朝正式闭关。
1842年,鸦片战争的枪声响起后,厦门作为商埠之一被英国人选中,拿到谈判桌上,要求清政府开放包括它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
开埠之后的厦门再次筑起了码头。彼时,厦门的货物码头主要集中在如今的鹭江道一带,它的西北部是鹭江水、筼筜港水的交汇处,港航条件优良,沿途20余个码头交错分布,见证了这段厦门货港的鼎盛期。
然而,在通达江海、港口转运使得厦门周连四方、信息通畅的同时,厦门的街道交通与城市建设却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鼓浪屿的公共建设日益完善之时,一水之隔的厦门老城越发显得落后。民国《厦门市志·实业志》有载:“初,厦市街道狭隘湫陋,人烟稠密,因公共卫生不讲,以致疫疠时作。(鼓浪屿)其地清幽洁净,以较对岸,有如天壤焉。”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厦门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近代市政建设。1920年,厦门道尹陈培辊、地方士绅林尔嘉等倡议填平港叉、修筑马路、填地造房、建设市区、改善交通、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他们设立“厦门市政会”和“厦门市政局”,分别负责规划建设厦门城市市政道路和执行施工。
“当时规划设计厦门马路为‘四纵一横’,中山路就是规划中的‘一纵’。”厦门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曾谋耀告诉记者,1925年,厦门市政督办公署成立,从南门的桥亭(今中山路与霞溪路交会处),往上到司令部(原水师提督署)路口修成了中华路;往下,经局口街、大走马路、泰山口、镇邦路至岛美路头(现鹭江宾馆),扩展为中山路。
经过5年修建与改造,1930年,连通城市与大海的中山路全线竣工,来自海洋的季风从这里吹进了厦门。
李清泉、黄奕住等归国华侨领袖名人用钢筋水泥浇筑起骑楼长廊,科林斯柱式与闽南红砖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华侨银行的绿琉璃屋顶下,既有西式保险柜的金属冷光,也有账房先生拨弄算盘的脆响;不远处闽南商人正用红砖厝围起天仙旅社——这座1933年的南洋风情建筑,曾见证郁达夫在露台远眺鼓浪屿的灯火……
1933年的厦门中山路(资料图片)
海洋不仅带来了货物,更重塑了城市的肌理。1956年,依托鹭江道的港口经济而兴起的中山路迎来翻建,成为厦门第一条柏油马路。从此,中山路正式成为厦门最重要的商业街。
“这条街在厦门古城的南门外,从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厦门这一大段历史,中山路都有迹可循。”曾谋耀说,到了1979年,原中山路与原中华路合并成为如今为人所熟知的模样。
融汇中西
万国商埠的黄金时代
开放的地区,总是最先拥抱世界潮流。
海的存在给中山路的出生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条件。各式新奇的舶来品漂洋过海来厦,中山路是它们第一个停留的地方。
“当时厦门片区的港口里,一天最多能停68艘军舰。日本的战船,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的巡洋舰、驱逐舰都停在这里。”厦门文史研究者李世伟翻开自己收藏多年的《厦门日报》,指着一条旧新闻对记者说,“每到星期天,世界各国的水手上岸后第一站就是中山路。美国水兵最爱去大千旅社楼上的舞厅,英国商人常聚在华侨银行的茶座谈生意。”
这些远道而来的访客,为中山路带来了全球化的浪潮。
路成后,中山路迅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方文图撰写的《厦门路路通》一书中记载:1930年间,中山路有银行3家、钱庄14家、信局5家、银楼5家、戏院2家、书店5家,还有诊所16家和药店14家以及日杂和服务行业。其中有些是著名的老字号,例如,惠济堂经营绸缎,很得顾客信任;陶园的菜肴小点质量上乘,名重一时;马玉山的饼干面包为人赞誉;五香斋的酸梅汤、炒栗子有口皆碑;怀德居的橄榄盐驰名海内外;五洲大药房的卫生肥皂很受欢迎。路上分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新的书店,丽华斋等文具体育用品店多家,还有中华、百宜2家戏院,文化气息也较浓厚。
“那时候,水手上岸就直接在厦门大饭店上面的咖啡厅喝咖啡,1948年中山路就有售卖可口可乐,1953年就售卖茅台酒。”曾谋耀说,中山路繁华的布局,主要是为了满足各国货船、军舰、商舰下来的一些水手的休闲娱乐需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咖啡厅喝咖啡是时尚女士、绅士们最流行的雅事。当时厦门的咖啡馆大多兼供西餐,暑天则加售冰激凌、汽水等冷饮。”闽菜文化专家、中国饭店协会地标美食评审委员许晓春告诉记者,更有意思的是,从当时的一些报刊广告中可以看出,部分厦门的咖啡厅还有京剧、南乐表演以及歌舞助兴。
东西走向的中山路,通往大海,自开街以来,一直是厦门的商业龙头、经济中心。一头连着华侨大厦,一头与鼓浪屿遥遥相望。海风吹来了咸湿的气息,也把东南亚的建筑风情一并带至近代的厦门。
骑楼街是这种融合最直观的体现。18世纪后半段,英国用枪炮打开了东南亚等国家的国门。这些国家属热带气候,而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设计了一种在居室前面加走廊的房子,称之为“廊房”。紧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斯坦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规定,在新加坡所有的建筑设计中,都要有一条五尺宽的有顶盖的人行道用廊柱相连。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在新加坡称为“五脚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华侨功成名就后,也把“五脚基”带回了家乡,渐渐在中山路形成了骑楼群。“前高后低”的格局,便于阻挡海风;房屋外墙镶嵌的装饰物,则表现出海洋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的特色。
中山路侨批馆内展出的侨批信件 林梓健 摄
当时,在南洋务工的群体逐渐形成一种惯例:若有人返乡,同乡便会委托其将钱款捎带回家,家人收钱后亦会回信,告知钱款已收、一切安好。如此往来互动间,“侨批”雏形渐显。1937年,中山路的华侨银行开始承担起侨批银行的相关职能。
一纸侨批渡重洋,银信往还间,也推动了中山路金融网络的形成。曾谋耀说:“当时,厦门的钱庄可以和马尼拉的钱庄结成兄弟钱庄,银票互认,出行就不用带那么多银子。这种跨境金融合作极大便利了商贸往来。”
启新开拓
历史老街的新生之路
21世纪初,中山路迎来了历史性转折——被正式辟为步行街。随后的十几年间,中山路完成了从传统商业街到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
走在今日的中山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无处不在。郁达夫曾下榻的天仙旅社房间窗口,每逢佳节往往有艺术团表演“骑楼上的舞步”;中秋佳节,游客可以通过AR技术直接体验博饼,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街边的老字号饼店,在传统素饼的基础上,推出牛油果酥、桃花酥等创新产品,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延续生命。
“我从小在中山路长大,现在比以前更热闹,商业品类也更丰富了。”厦门市思明区民宿协会会长林丽容感慨道。这位在中山路经商40余年的老厦门人,见证了这条街的蜕变。从最初的小家电商铺,到后来的旅馆,再到如今主打文化体验的精品民宿,林丽容的创业轨迹恰是中山路转型升级的缩影。
“城记·中山路”展出的旧物件 林梓健 摄
鹭江道沿岸潮起潮落,百年中山路依旧,但在林丽容眼里,此时的它早已换上“新袍”。
2012年,中山路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2022年,中山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中山路被商务部确认为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如今,中山路已成为国内外赴厦游客旅游度假的优先选择目的地,每年吸引近1亿人次游览。
中山路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商业改造,而是一场系统的文化重生。2020年,厦门市设立中山路片区分指挥部,启动了历史风貌保护性提升工程。该项目采用“一巷一策”改造思路:局口街聚焦闽南小吃文化,打造“最厦门”美食体验;大同路突出侨乡特色,复原民国时期商业场景;大元路则依托老剧场遗址,发展文创产业。这种精准定位的策略,让每条街巷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业态的创新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百年药店变身中医药文化体验馆,老式理发店改造为复古时尚沙龙,传统的侨批局也转型成为跨境金融文化展示中心。这些改变以现代方式延续了中山路的商业文脉。正如中山路片区分指挥部负责人所说:“我们要让文化根脉保得全、留得住、用得好,重塑富有生命力的厦门特色商业街区。”
文旅商融合是中山路的另一大亮点。2025年推出的“百年中山路”系列活动,围绕“一月一主题”,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爆点、全年有热度”的盛况。侨文化街区展、福建·厦门台湾周、骑楼建筑艺术展、国际时尚周等活动轮番上演,让历史以可感知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站在百年门槛上回望,中山路的传奇波澜壮阔。这条见证了厦门从海边小城到国际都市蜕变的老街,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向未来。它不仅是厦门人的集体记忆,更成为展示中国海洋商贸文化的窗口。从番银贸易到数字电商,从侨批网络到区块链金融,中山路始终站在时代潮头,诠释着“向海图强”的厦门精神。
正如李世伟所说:“中山路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的皱褶,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这或许就是这条百年老街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来源:福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