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立秋时节的艾叶古镇,青石板路泛着岁月的光泽,未加修饰的青石砖房静立两侧。虽非旅游旺季,街巷间依旧不时有游客驻足拍摄、探寻美食,不必刻意取景,便可留下一幅颇有质感的古镇剪影。
自贡,拥有历史文化名镇7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占全省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些散落在盐都大地上的座座古镇,宛如一颗颗遗世明珠,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慢生活”“沉浸式体验”等玩法兴起,越来越多人将古镇作为旅行目的地,自贡古镇旅游的业态也逐渐从单一观光,扩展到美食体验、民俗活动、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领域,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硬保护+软传承:古镇肌理“修旧如故”
古镇开发,贵在独特。告别“千镇一面”,古镇才能焕发新生。
怎样打造自身特色?古镇,首先要“讲古”。在古镇保护工作中,自贡用“硬保护”守护历史空间与物质载体。遵循“维护文物原状”的原则,整合各类资金对古镇建筑进行修缮保护,重点改善古镇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合理的商业业态,提升古镇内部生活便利性。
以南华宫为例,木梁结构修复采用传统一斧一凿的手工打造方式,避免机械加工对古建筑的破坏;漆面修复采用“猪血+石灰”进行修补、打底,自然干透后再进行人工打磨,又经过底漆、面漆等才算完工。
有居民,古镇才有生活气息,这是商业化无论如何都无法替代的。自贡通过“软传承”维系市井烟火与生活气息,鼓励原住民特别是中青年留在古镇生活、创业,尊重并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与活动,最大限度保留古镇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在艾叶古镇,“90后”返乡姑娘林爱莲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研发的产品:用陈皮、淡竹叶、菊花、当归等植物草本精华制作而成的白酒。作为土生土长的艾叶人,林爱莲选择毕业后回乡创业,传承酿酒技艺,创办“艾叶香酒坊”。
创业初期,林爱莲与丈夫倾注于白酒文化事业,每天驻扎在酒坊里,不断调试、不断改进,让“艾叶香”始终保持最鲜活的生命力,将古法技艺传承。除了在酒的质量上下功夫,他们还在酒坊的外貌上下功夫。两层楼的酒坊仿古式装修,木窗户、木柱子古色古香,随处可见的绿植、水景生机勃勃,处处能体现其别具匠心。
活技艺+新场景:非遗经济“破圈生长”
在“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中,仙市古镇铁匠铺成为网红体验点。小孩实在想象不出这样一个铁条,为何会在火焰和铁锤的加持下变成了实用的工具。成年人则会忍不住上手体验一番,感受手工匠人的艰辛和伟大。
除了铁匠铺,来这里的游客还可以感受弹棉花、喝盖碗茶等慢生活。临近中午,古镇各种食肆、餐馆逐渐热闹起来,蝉鸣声声,烘肘、豆花、粑粑肉、焦鱼等特色美食散发出浓浓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近年来,自贡通过“活技艺+新场景”延续古镇肌理与非遗生命力,让悠悠古镇既守得住乡愁,又闯得出新路。
一方面深挖历史文化脉络,系统梳理古镇历史沿革、名人轶事、民俗故事,保留古镇空间格局、街巷尺度等“肌理”,协调文脉保护与旅游开发,引进专业公司投资、管理和运营;另一方面,围绕白酒酿造、竹编、秸秆画、蚕茧丝绸等土特产品开发伴手礼和文创产品,打造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古镇限定”伴手礼。
特色+IP:差异化发展“各美其美”
事实上,每个古镇历经岁月洗礼,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美学特质。自贡坚持“一镇一特色、一镇一IP”的发展理念,通过文化赋能、创意驱动、体验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矩阵。
漫步在赵化古镇,不难发现这里已经涌现出诸如赵化回忆杂货铺、禅茶书院以及梨园等十余种新业态。从古香古色的韦婆婆汤圆铺到各式手工艺作坊,这些“复刻”了赵化古镇往日风貌的场所,不仅唤起了人们的“乡愁记忆”,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体验。
真正的亮点在于赵化古镇所举办的“千人坝坝宴”,通过巧妙地融合美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这一传统饮食民俗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我们深挖盐运、红色、君子三大文化,培育‘赵化三宝’‘千人坝坝宴’两大特色IP,举办‘白酒文化节’‘宋代婚礼秀’等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富顺县赵化镇镇长陈林介绍说。
每个古镇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芯片:仙市古镇深挖“盐运第一镇”文化内涵,依托创新开发盐码头实景演艺项目、汉服巡游、河畔集市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引入民族风情展演展示,举办金秋文旅季民俗活动;艾叶古镇组建“艾叶盐帮美食联盟”,培育乡村美食矩阵,突出以美食吸引各地游客,打造老字号聚集区,实现文化体验与美食经济的双轮驱动。
记者手记:
在赵化古镇的茶馆里,78岁的评书艺人陈永明正用方言讲述《盐商传奇》。台下,本地老人跟着哼唱,年轻游客举着手机直播。这一刻,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在氤氲的茶香中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用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笔书写时代新篇——这或许就是自贡古镇保护给出的最佳答案。
编辑:郑皓匀
编审:喻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