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夏至还有几天,我们一行人,跟着画家小陶,到他的村子小水井摘李子。小水井村是弥勒市西一镇树龙村委会的一个苗族村寨,离城区30多公里。我是第二次到这个小村,感觉却像初次来到这里一样新鲜。听村人讲,历史上,小水井村叫“老鸹箐”,新中国成立后才叫现名。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着陶、黄两姓,共12户50人,其中还有10多个青壮年长年在山外打工,真正称得上是地广人稀。
小陶家的屋子在村头,屋子前后都栽种着李子树。黄澄澄的果实结满了枝条,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小陶不知从什么地方抬出一部六七米长的木梯,架在高大的李子树上,大家开始采摘。熟透的果实如蜂蜜一样香甜,人们一个接一个往嘴里送。
小水井村真的有一眼井,在离村子一公里多的山地间,直径近两米,毛石支砌的井沿杂草旺盛。小陶介绍,他们这里早年有人开采银矿,井就是冶炼矿石的人打的。水井旁的地埂上,还遗留着当年炼银的残渣,上面布满了青绿的锈迹。我看到有鸟影从水面一掠而过,不禁一抬头,鸟飞远了,只有积雨的云块,像大堆大堆的浮冰。水井四周是一块块红土地,都种着烤烟,晚春一场场喜雨中,烤烟长势喜人,阔大的烟叶呈现理想收成的绿中泛黄,采烤在即。离水井不远的烟地头,一棵高大的鸡嗉子树枝繁叶茂,且正在开花。鸡嗉子果又称“四照花”,因花序外有两对黄白色花瓣状大型苞片,光彩四照而得名。眼下,白色的苞片覆盖全树,微风吹动如同群蝶翩翩起舞,十分惊艳。
说起这个位于大山顶上的小水井村,就是弥勒本地人,也少有人知道。但近年来,这里有两样“宝”却渐为人知。
第一样“宝”是物产:生态蜂蜜。
走进小水井村,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蜂箱、蜂窝。西一镇森林覆盖率高达70%,村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家家房前屋后都养殖着土蜜蜂,全村养蜂300多箱。走在村中,耳畔会一直响着轻轻的“嗡嗡”声。
村民黄绍祥养着30多窝土蜜蜂,每箱蜂蜜年产量3-4公斤。村民黄仲舒家拥有50多箱土蜜蜂,一年能采130多公斤蜂蜜,收入3万多元。由于蜜质好,风景美,吸引了不少人到这里观光和购买蜂蜜,也有一些人家的产品通过线上售卖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全村蜂蜜年纯收入7万多元。村小组干部陶雁昇有个打算:帮助农户树立品牌意识,引导村民统一包装风格,让小水井的生态蜂蜜走出大山,促使“甜蜜事业”越做越大,村民日子越过越“甜”。
小水井村有着广阔的山林,山林里有多种野生中药材和野生菌。野生菌出土期间,村里人出门种地、放牧,都会捡到。有的人家一年仅售卖野生菌的收入就高达4万多元。
第二样“宝”是人物,也就是小陶——陶云祥。
四十多岁的陶云祥,自幼就喜爱画画。苦修多年,尤其擅长描绘山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风貌。他的作品大多色彩浓艳明快,风格夸张而又风趣,似散发着浓重的土腥气、烟火气、青草气、烈酒气、热汗气,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他创作的作品多次荣获省、州、市奖项,他还加入了云南省画家协会,成为弥勒市政协委员、政协特聘艺术家。其间他曾担任过村小组党支部书记,任上完成了村里的道路硬化、电路高压化。2016年4月,他成立弥勒市“小陶壁画工作室”,主营美术绘画、书画装裱、商标广告设计及制作,他的天地更广了。有一段时间,他和妻子还忙里偷闲,在弥勒城北郊开了一家餐饮店,他们店里的一道拿手好菜“蜂蜜猪脚肉”就是用村里出产的野生蜂蜜加工而成的,醇香甘甜。
听着蜂吟、鹅叫、鸟语、蝉鸣,我在村中漫无目地晃荡。空气湿润、柔软、芬芳,仿佛让时光慢了下来。一户人家的大门敞开着,一只身上沾满了红泥的白狗冲我汪汪大叫起来。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用苗族话对它说了句什么,狗就住口了。两只母鸡咯咯地叫着,率着20多只小鸡仔在一棵房子一样高的无花果树下找食吃。攀谈中,得知女主人今年42岁,是从邻镇西二嫁过来的,小男孩是她孙子,两岁多。儿子儿媳都到温州打工。奶孙两人用本民族话说个不停,我一句也听不懂。我问她,娃娃天天讲苗族话,以后上学怎么办?她一笑,说用不着担心,娃娃爱看电视,电视会教他讲普通话。虽然1986年村里才修通一条能行驶机动车的土路,孩子们五至六年级就要到几公里外的树龙中心小学上学,可从村里先后走出了9名大学生……
据说小水井村是红河州人口最少的村子。我问小陶,你们村平时在村的只有二三十人,守着这么大的山,长年下来,肯定会感到孤独。他连连摇头,说,才不呢。我们小水井村与树林村山连山路连路,两个村的人处得像一个村的人。树林有50多户200多人,都是彝族,他们都会说我们苗族话,我们小水井村的苗家人也都会说彝族话,两村村民来往频繁,关系紧密。小水井村人少,有做不了的事,只要打个招呼,人家树林村的人就会来我们村出手相帮,两村办红白喜事,都相互邀请,还有喜庆活动,彝族村民跳起我们苗族芦笙舞,我们苗族村民跳起“阿细跳月”,一起联欢。两村的党员还共同组成一个党支部,书记就由小水井村的陶雁昇担任……
陶雁昇动情地说:“说真的,多少年来,我们村与邻近村寨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子越过越好。小水井人哪里有什么孤独呢?”
他们真挚的话语和神情深深感染了我。我说,你们村不止有“二宝”,还有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大家又是叫好又是鼓掌。
作者:梁刚(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