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打卡”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近年来,成都的人文旅游地标正经历着一场蜕变:从外国人镜头里的“打卡背景板”,升级为深度体验中华文化的“互动课堂”。随着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简称“世运会”)的举办,以武侯祠、杜甫草堂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正通过多语种讲解、沉浸式工坊和“国际小喜神”等创新实践,探索文化深度游的新可能。
“这个手持羽扇的雕像就是诸葛亮,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今年暑期,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诸葛亮殿前,常能看见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讲解的“小小讲解员”,身旁围着几名正认真聆听的外国游客。这是武侯祠为迎接世运会特别启动的“多语种小小讲解员培育项目”,16名共掌握8种语言的中学生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传播三国文化的小使者。
据了解,8月7日至17日世运会举办期间,有来自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运动员来到成都参赛;同时,依托过境免签等政策,成都入境游客人数有望创新高。为此,武侯祠这个拥有1800年历史的文化地标,着力打造了一套全方位的国际服务体系,比如在讲解服务方面,有200台支持10种语言的导览机,还有300台覆盖中、英、日、韩4种语言的自助导览驿站,24小时在线营业。
“要承接世运会带来的‘全球流量’,仅靠萌力十足的‘小小讲解员’还不够。”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导览设备和这群活泼可爱的“00后文化输出担当”,武侯祠还拥有一支专业的文化志愿者团队。在文物区讲解接待处,志愿者们不仅能用英语熟练地引导外国游客参观,还能手把手教他们使用高科技导览设备。有些志愿者能提供英语、韩语公益讲解,帮助外国游客了解三国文化。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员超300万人次,出入境人员、航班量居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位。除了世运会的加持之外,成都特有的古蜀文明、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都是吸引外国游客“打飞的”来成都旅游的理由。
7月上旬的一个上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马红以杜甫《客至》中的欢迎词款款开场,迎接来自希腊的5名外国朋友。这5名希腊友人各有特点且颇具影响力,包括在中国求学并生活7年、以“希腊姐妹花”为名活跃于哔哩哔哩和小红书的玛丽安和索菲亚双胞胎姐妹,她们也是希腊旅游形象大使;热衷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分享旅行故事的情侣博主“Tripawayzz”;乐于分享文化交流内容的希腊音乐教授、文化大使埃里尼。
“希腊姐妹花”在杜甫草堂读懂“花重锦官城”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供图
这些希腊网络达人当天在杜甫草堂体验了活字印刷术,化身“印刷匠”印出了杜甫的《春夜喜雨》。索菲亚拿着飘着油墨香的纸,逐字念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前学过这首诗,但这次实地体验,让我似乎读懂了‘锦官城’。”她说。走进诗史堂,当讲解员用“twins”形容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关系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走在草堂的红墙竹影间,玛丽安直言:“走进杜甫草堂,就像走进古代中国,意境耐人寻味。”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外国游客对到中国旅游也产生了更深层的文化需求,成都各景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也因此受到全球游客更多关注。
今年春节期间,来自乌克兰的30岁音乐家Serhii与20岁的法国留学生Doha慕名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梅花文化体验活动中感受独属杜甫草堂的雅致氛围。两人不仅在“浣溪问梅——杜甫草堂迎春书画展”中见识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高超技艺,还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用毛笔画梅花。“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这次游览参观不仅让我了解了著名诗人杜甫的事迹,更通过画梅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梅花这个意象寄托的美好情感和寓意。”Serhii说。
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也在进行文化深度游的探索和实践。今年春节首次面向全球招募了6名“国际小喜神”,他们在学习了解了武侯祠的历史沿革、庙会由来、国学名篇、民俗文化等内容后,在大庙会期间巡园送福,与市民、游客密切互动。
“‘国际小喜神’的加入,不仅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深度体验和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民俗的认同感。”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国际化并非单向输出,庙会特设了35个国际美食展位,与非遗年画比邻而居。当巴基斯坦游客可汗举着定制剪纸惊叹“和我的脸型一模一样”时,中华文化完成了从“他者展示”到“主体共创”的国际认同。
作者:付远书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