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小伙叶书博这个暑假背上简单行囊,坐公交车踏上了去三亚的旅程。在高铁与飞机主导的时代,像他这样选择“坐公交游中国”的年轻人并非孤例:从刘华强历时71天乘公交从澳门到北京,到各地年轻人纷纷效仿,一种崭新的旅行方式正悄然汇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它不只是另辟蹊径的旅程,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让我们得以一窥快节奏社会中的心灵风景。(8月7日潮新闻)
“坐公交游中国”的兴起,是旅游形式日益丰富与个性化的生动注脚。如今旅游早已脱离传统景点的桎梏,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面貌。有人追随演唱会足迹打卡城市,有人为一场心仪球赛奔赴远方,还有人在短剧或电影取景地中寻找故事的回响。叶书博们则钟情于公交旅行的“慢”与“不确定性”,在蜿蜒的城乡道路上体察风土人情。他坦言,高铁太快,“沿途经过的地方一眼就过”,而公交则让“感受”成为可能。公交之旅如同一种“反速”的朝圣——当世界被速度裹挟,他们却以慢为舟,在每一站停靠与每一次换乘中,品味着被“快”所遗落的大地细节。
更深一层看,公交慢旅实为对现代性焦虑的一剂温柔解药。在工具理性不断挤压心灵空间的当下,公交旅行以“慢”为盾,于不确定中开辟出对抗异化的精神绿洲。小叶将旅途中的突发状况视作“对自己的挑战”,在灵活应变中锻炼综合能力。他一路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品尝各地美食,聆听不同方言,这些“奇妙又有趣”的体验,正是“慢”所赠予的丰厚礼物。叶书博选择公交,何尝不是一种对现代效率至上主义的无声反叛?他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公交系统可能带来的时间延误和计划变更之中,在不可控中寻回对生活节奏的自主掌控。
公交之旅得以成行,其根基正是国家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非凡成就。小叶深有感触:“中国公共交通发达,很多边远的乡村都能覆盖到。”刘华强从澳门到北京的5345个站台所连成的路网,早已编织成一张覆盖城乡的精密毛细血管网。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所点评的,这背后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的坚实支撑。公交漫游者们所依赖的,正是这个时代用钢铁和制度铺设的坦途。
叶书博笃定地说:“每个暑假都想试试,让自己慢下来,去感受中国。”公交之旅看似是车轮上的物理位移,实则是在快时代中重新校准内心时钟的精神跋涉。当高铁如银色箭矢穿越大地之时,公交线路则如深情血脉,将无数微小却真实的风景连缀成篇。
愿更多年轻人在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既能驾驭时代的速度,也不忘在公交的慢摇中感受那些被速度忽略的温暖与真实——快与慢皆可抵达远方。而这每一种步伐都丈量着中国的辽阔,也都在丰富着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着旅游事业更加全面的发展。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