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这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13世纪的泉州城,并非夸大其词,宋元时期的泉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先进造船技术等优势,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贸易往来,吸引了万国客商云集于此,是当之无愧的“东方第一大港”。
这也为今天的泉州赢来了“世遗之城”的称号——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包括22个世界遗产点,分散在泉州城内。
除此之外,泉州还有7项世界级非遗、13项“中国之最”,这里五步一寺、十步一庙,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一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
这篇文章,我们就先从泉州的13项“中国之最”开始说起,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口中的“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名称:老君岩造像
年代:宋代
地点: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景区内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泉州市区北郊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内就有一尊老子的石雕像,俗称“老君岩造像”。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是用天然的巨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1米,厚7.2米,宽7.3米,席地面积足足有55平米!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雕于宋代,原来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周围有真君殿、北斗殿等规模宏伟的道教建筑。但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历经风雨,保存至今。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老君岩造像手部
泉州民间有俗语称:“摸着老君鼻,活到一百二”,因为石像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刻画地惟妙惟肖: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脸含笑容,衣褶分明,背屏青山,坐姿放松,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我国规划专家任震英更是直言,称赞老君岩为“老子天下第一”。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老君岩造像
名称:开元寺东西塔
年代:分别始建于唐末和五代
地点:泉州市开元寺内
开元寺可以说是泉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这座建于唐代的寺庙规模宏伟,1982年就被列入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句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其中的双古塔就是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开元寺
东塔叫“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叫“仁寿塔”,高45.06米,它们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双塔结构紧凑完善,科学合理,历经七百多年来的几次大地震和风灾,仍屹然挺立、不倾斜不变形。所以泉州也有句谚语,叫作“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
东塔“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最初是五层木塔,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石塔是在南宋时期建成的,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
图源泉州文旅
《黑神话:悟空》中的场景&开元寺的东西塔
西塔“仁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最初也是木塔,也是在南宋时期改为石塔。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
双塔上共雕刻有160尊人物浮雕(东西塔各80尊),其中最出圈的当属西塔第四层的“猴行者”和“火龙太子”:
猴行者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头上戴着金箍,腰间系有一卷《孔雀王咒》和一只宝葫芦,浮雕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字;“火龙太子”与猴行者隔门相对,它作武将装束,身披铠甲,右手执长柄矟,左手捏着一颗大宝珠。浮雕右上角刻有“东海火龙太子”六字。
图源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猴行者形象
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古印度大型叙事诗《罗摩衍那》故事中的核心人物罗摩太子和灵猴哈奴曼。陈寅恪先生则曾提出,灵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你不妨再找找西塔四层南面的唐三藏形象,以及东塔二层西北面的玄奘和猴行者~
名称:草庵寺
年代: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地点:泉州市晋江市华表山南麓
国保批次:国四(1996年)
草庵寺坐落于泉州市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是我国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遗存,也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草庵寺
摩尼教也称“明教”,公元3世纪中叶在古代波斯创立,是一种杂揉了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宗教。摩尼教在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到了明初,摩尼教被明太祖严厉打压,从此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
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以结草为庵而得名;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现存建筑主体是民国年间修建的。庵内有近代佛教高僧弘一法师所撰的多副楹联和《重兴草庵碑》石刻。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草庵摩尼光佛龛
寺内岩壁依崖凿有一直径1.98米的圆形佛龛(圆龛象征摩尼教崇拜的日月),圈内浮雕有一尊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光佛的造像——佛身高1.52米 ,宽0.83米 ,面相圆润,佛的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花岗岩不同的天然色调,使得脸部呈现“青草石”色,手呈粉红色。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草庵寺
造像四周雕刻有光芒四射的纹饰,体现摩尼教崇尚光明的教义,也因此叫作“摩尼光佛”。造像圆龛外还有两方崖刻,记录了摩尼光佛造像和草庵石构建筑的始建年代。
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了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被定为会标,世界摩尼教研究会随后也以此为会徽;1996年,草庵石刻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与其他21处遗产点共同构成“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名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年代:创建于1959年7月15日
地点: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
博物馆级别:国家一级博物馆
宋元时期,我国东南沿海有一座繁忙的城市,它的港口停满了世界各地的海舶,无数外国人行走在刺桐(泉州别称)城的大街上,而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这座以刺桐为名的城市,繁荣的仿佛是“整个世界的一座城市”。
宋元的泉州为何能拥有“中国海洋商贸中心”的称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讲的就是它的故事。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泉州海交馆”新馆
泉州海交馆创建于1959年,旧馆位于开元寺院内东侧;1991年,新馆主楼(双桅船形建筑)于东湖街落成;2003年,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
它是我国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有五个固定专题展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世遗总展示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图源泉州海交馆|开元寺内古船馆
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图源泉州海交馆|古船展示全景
名称:泉州天后宫
年代: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它创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也是世界范围内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泉州天后宫
妈祖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她本是莆田市湄洲湾人,原名“林默”,相传十三岁时修“玄微秘法”拥有神力,一直在当地行善惩恶,为渔民出海护航、抵御灾祸,被奉为“神女”成为民间神祇。妈祖信仰虽然兴于湄洲,但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却是从泉州开始的。
泉州天后宫在南宋创建时称“顺济宫”,当时南宋僻处东南一隅,在财政上仰仗于泉州等港口的对外贸易收入,使得泉州港日益兴盛。
图源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天后宫的戏台
到了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发展达到顶峰,但航海有风险,风向与波浪都变幻莫测,无助的人们请求妈祖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去乘风破浪,出海一定先拜妈祖,并请一尊妈祖坐镇船上,以保航行平安。
当地人如此,外国的商人和使节也不例外,妈祖信仰因此名扬四海。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也随之改名为“天妃宫”。清代,妈祖又被封为“天后”,于是“天妃宫”改名为如今的“天后宫”。
据说在全世界有五千多座妈祖庙,分布于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不知名的小庙更是数不胜数。即使在航海技术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却丝毫未减,泉州天后宫的香火仍长盛不衰。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天后宫正殿
名称:唐代桑树
年代:唐代
地点: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
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有一颗唐代桑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它的由来还和泉州古城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有关:
传说开元寺在唐代初建时是一片大桑园,有一天,桑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守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没过几天,满园桑树居然真的开出了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只好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扩大师主持建寺工程。开元寺也因此得名“莲花寺”。
图源泉州文旅|开元寺唐代桑树
跨越千年的时光,桑树是真的开出了“白莲花”,还是如今更易被接受的长出了状似“白莲”的菌菇,当然已不可考。但这并不妨碍,美好的传说随着古刹和古桑,代代流传。至今寺内的这株老桑树,干分三叉,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名称:安平桥
年代: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
地点: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
国保批次:国一(1961年)
它是泉州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安平桥,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安平桥
别以为这是夸大其词,古桥呈东西向蜿蜒伸展,桥面宽度在2.9-4米之间,但长度却达到了惊人的2255米!航拍图尤其震撼~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黄护与僧智渊捐款倡建,但因工程浩大,未能完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赵令衿到泉州上任,主持续建,又经一年全桥才竣工。安平桥历经14年建成,堪称古代的工程奇迹。
整个桥身全部由花岗岩构成,桥下是361座石砌桥墩;桥墩之间,以巨型石板横架作为桥面;石板长5米到11米,最重的有25吨,共用了2000多块;并通过“睡木沉基”“候潮架梁”“三式桥墩”“养蛎固基”等方法,增强梁桥的坚固性,这座古桥才能稳稳当当地承载过往行人800多年。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安平桥
安平桥自南宋建桥以来,经历了十余次重修,由社会各界共同出资建造,桥上的14方碑记记录了800多年来安平桥历经大大小小数十次修缮的捐资名单,里面既有豪绅,也有平民,印证了“众志成桥”的古老传说。
名称:崇武古城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地点:泉州市惠安县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崇武古城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明代滨海石头城,它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东部,为抵抗倭寇而建,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也是我国明初沿海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崇武古城
“崇武”就是“崇尚武备”的意思,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年间,海盗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于1387年令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
建城之前,这里经历元末兵乱,只剩下10户人家。建城后,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崇武古城城门
但既然是为抵抗倭寇而建,就必然经历过黑暗的岁月——1558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崇武城被攻陷;1560年正月,倭寇再次偷袭,全城军民浴血奋战,但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
直到1567年,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此屯兵,兴修城防,演武练兵,指挥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这里的“护龙宫”、“崇山宫”、“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宫”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的。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崇武古城城墙
此外,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宝岛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厦门的海上基地。在南城门外照墙上及偏东城壁上,还存有日寇炮击损坏的残迹,楷书横写的“炮击处”记述着1938年5月17日日舰炮轰崇武之事。
最后,崇武古城号称“一半古城一半海”,崇武海岸更是“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崇武海岸线上分布着12个金沙海滩。如果你喜欢看海,不要错过。
名称: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年代:开凿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地点: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景区内
“喇嘛教”就是我们常说的藏传佛教,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霄岩景区内,有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护最好、位于最东南的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它是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主持雕刻的,如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佛堂中供奉的主要佛像。碧霄岩“三世佛”是摩崖造像,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主尊释迦牟尼佛高2.55米,左药师、右弥陀各高2.45米,均宽1.63米、厚0.7米,是东南少见的藏传佛教风格石造像。
名称:洛阳桥
年代: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
地点:泉州市洛阳江的入海口处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洛阳桥位于泉州洛阳江的入海口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泉州府志》称之为“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由宋代泉州太守、著名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开始,历时六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才建成。
图源泉州海交馆|20世纪70年代的洛阳桥
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图源泉州晚报|洛阳桥
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因为位于古万安渡口,所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而之所以后来叫作“洛阳桥”,是因为闽南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来自中原河洛一代,说河洛话,穿中原衣,自称河洛郎。中原移民有“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迁徙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与“洛河”、“洛阳”有关的建筑名、地名,洛阳桥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图源福建档案|洛阳桥
建桥九百多年来,洛阳桥先后修复十六次。现在的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并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桥的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保留着著名的《万安桥记》碑,全文153字,记载了建桥起止时间、桥的规模、建桥费用、建桥主要参与者等,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图源泉州晚报|蔡忠惠公祠内的碑廊
名称:清净寺
年代: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历400年
地点: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
国保批次:国一(1961年)
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由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资,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造了这里的第一座礼拜寺,也叫“艾苏哈卜寺”。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泉州清净寺
历代屡有修缮,我们如今看到的就是1310年来自波斯(今伊朗)的穆斯林重修后的遗存——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大门是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大门屋顶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寺的西北角是“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奉天坛
寺院内有几方重要碑刻:元1350年所撰的《重立清净寺碑》,描述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明1609年所撰的《重修清净寺碑记》,记录了当时修缮清净寺的经过;最珍贵的当属《敕谕碑》,这是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要求各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违者治罪。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清净寺刻阿拉伯文墙体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见证了10-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时期,千百年以来也不断吸引着远渡重洋的穆斯林商人来开展礼拜宗教活动。泉州至今仍有数以万计的阿拉伯血统的后裔(蒲、丁、郭三姓人数最多),不少仍居住在清净寺周边,依然传承着伊斯兰风俗习惯,保留开斋节、主麻日礼拜及古尔邦节等节庆活动。
1961年,国务院将清净寺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入选“中国十大名寺”,也是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
值得一提的是,清净寺的西侧是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庙,东边是民间信仰的重要代表关帝庙,各种宗教信仰和谐共处于一条街道上,可见泉州文化的包容与多元性,涂门街因此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名称:伊斯兰教圣墓
年代: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
地点:泉州市丰泽区灵山景区内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伊斯兰教圣墓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入土安眠之地(所以也叫“三贤四贤墓”),因为“三贤”“四贤”是从海上来的,所以墓葬选址在泉州东郊灵山南麓,东南临海,这里原可远眺晋江入海口来往的船舶。穆斯林们相信,这样就能在精神上与故乡保持联系。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依山建马蹄形回廊,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梭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伊斯兰教圣墓
圣墓的主体布局由一圈半月形的回廊环抱两座石墓:两座石墓的尺寸明显大于泉州地区发现的其他墓盖石;墓廊为九开间,是中国传统建筑规制最高的规格,形状则呈半月形,就如伊斯兰教的新月,是典型的伊斯兰文化特征,同时也融入了泉州闽南古厝特色。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伊斯兰教圣墓
圣墓自7世纪建成之后屡次进行过保护修缮,有七方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穆斯林及地方官员的修缮之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修圣墓碑》和《行香纪事碑》。
《重修圣墓碑》位于墓廊正中,碑立于1322年,碑正面阴刻古阿拉伯文字十行,行间有阴刻横线分隔。碑文记载了安葬在这里的两位穆斯林来中国的时间和事由,并明确记录了1322年泉州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墓葬,现墓葬地的主体就是此次修缮后的遗存。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重修圣墓的阿拉伯文碑
《行香纪事碑》位于墓廊西侧,碑文记载了1417年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专程来此拜谒先贤、祈求庇佑,是地方官蒲和日为之立碑纪念。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郑和行香碑
墓上的石亭是1962年重建的,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面刻有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断。墓前方有一块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俗称“风动石”,是泉州八景之一。
名称: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年代: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1174-1266年)
地点:泉州市南安丰州镇九日山景区内
国保批次:国三(1988年)
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有一座九日山,九日山东、西两峰崖壁上刻有全世界唯一的祈风石刻——上面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的祈风仪式。
图源泉州市文物局|九日山祈风石刻
为什么要祈风?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昭惠庙向通远王祈求平安顺利,这一民间的祈风传统逐渐升格乃至成为国家官方的祭典。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著称,现保留着宋、元、明、清代的78方摩崖石刻。其中,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有10方,记载了1174-1266年间的官方祈风盛典。
图源福建省文物局|九日山祈风石刻
10方祈风石刻中,记载冬季起航祈风活动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舶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仪式。这些石刻历史档案反映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体现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万图路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