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携程集团发布2025“旅游创新贡献奖”,中国福建泉州的“簪花围造型点亮福建非遗体验”项目从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年度旅游创新贡献项目(国内)”。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中国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塑造文旅国际化品牌提供了“泉州样本”。 簪花围的爆火,并非一场意外的流量狂欢,而是一座千年古城深思熟虑的文旅“上分”叙事。
图源 携程旅行
从静态符号到动态体验:簪花围的流量密码
簪花围是蟳埔女习俗的核心符号,以发髻为基座,用鲜花编织成环,色彩明艳,承载着闽南渔家女性的生活美学与文化记忆。乘着国潮兴盛与文化自信的东风,泉州创新性地以“非遗体验+旅拍”为核心模式,将簪花围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体验:游客可穿戴传统服饰、学习簪花技艺,并通过专业旅拍记录。这不只是一种装扮,更是一种可分享、可记录的文化体验。众多明星艺人佩戴簪花围的旅拍照片引发全网模仿,带动了“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的出行热潮;海外社交平台上,外国博主通过短视频展示簪花技艺,吸引全球游客慕名而来,形成了“线上种草-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闭环。不仅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300亿次,传播至30余个国家,更转化为线下的真金白银:热潮直接延伸出簪花制作工坊、民俗展演等产业链,带动周边渔家乐、文创店等实体经济增收超3亿元。
图源 携程社区@陈不二哇
热潮之下的基石:簪花围的泉州底气
任何现象级的文化输出,都离不开脚下坚实的土地。泉州的底气,源于其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沉淀下的丰厚遗产与坚韧的经济民生。作为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拥有22处世界遗产点,这为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簪花围作为蟳埔女习俗的核心部分,早在2008年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其后续的商业开发提供了正统性和文化价值的背书。
与此同时,泉州强大的民营经济基础,为这场文化盛宴提供了充沛的物质保障;而庞大且热爱家乡的本地人口与遍布全球的侨胞,则构成了最稳固的文化认同基本盘和最热情的传播矩阵。同时,泉州政府以长远眼光,将簪花元素植入城市公共艺术,着力打造“海上花园”文化IP,从顶层设计上巩固了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命力。从民间到官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将“流量”稳稳地转化为“留量”和经济增量。后续,携程也将继续携手福建、携手泉州,将“簪花围模式”的成功经验,延展至更多文旅创新和非遗焕新实践中,助力更多独特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图 开元寺俯视
从蟳埔渔村走向世界舞台,泉州用一朵花的绚烂,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化创新——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植根于传统的“再发现”;它所引爆的流量,本质上是源于能引发深刻情感共鸣的“价值认同”。那些被簪花围点缀的年轻面孔,正在用镜头重构着古老渔村的空间叙事——这里不再是地图上的坐标点,而是流动的文化现场;簪花围也不再是凝固的非遗标本,而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当传统与现代在发髻间达成一致,我们或许找到了文化传承最动人的答案:让历史在创新中永生,让文明在对话中前行。
来源:携程研究院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