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
《中国旅游报》刊发《浮山记》
探秘奇峰碧水间的古火山奇观
对话千年摩崖石刻群
共赏山水文脉悠长
下面请看具体内容
↓↓↓
浮山记
白荡湖白浪荡天,浮渡山浮石渡人。
这个午后,我在安徽枞阳。饭毕无事,独自坐在白荡湖畔,举目悠然望浮山。
浮山,一名浮渡山,古名符度山。
山浮水面水浮山,白水青山两相依。沉寂千万年的古火山,似一艘覆满青藤的旧客船,静静停泊在水岸边。白云闲闲盘绕在妙高峰之上,形如辽阔无垠的棉田,倒映在湖中,又如宣纸美妙的纸浆。水风起兮,簌簌振我衣袂,棉田顺势游走,纸浆暗流涌动,浮山山气浮浮,水气浮浮,文气浮浮。当此之时,我心中也有草树浮浮,水石浮浮,烟霞浮浮。想起前人说,浮山之中有青鸟,其鸣百啭千声,时时从容来往于白云岩、金谷岩之间,他山皆不可见。暗叹道,此山宜盘桓,宜诗酒,宜高卧,宜结庐其腰间,与峰峦共朝暮,与岩穴同春秋,与青鸟作侣朋。
我问湖:往古来今,白荡湖荡过了多少舟?
我问山:古往今来,浮渡山浮渡了多少人?
湖不语,山也不言,唯有水风拍岸红荷老。
脑中突发一想,当年汉武帝率领千里舳舻巡狩南方,在九嶷山下望祭虞舜,在天柱山下礼祀山神,又浮江到枞阳,途中亲自射获蛟龙。船队迫近枞阳而出,汉武帝作《盛唐枞阳之歌》以记其事。其射蛟处,或许就在浮山脚下的白荡湖上?《汉书》所谓“薄枞阳而出”,理当是船队由长江进入内湖,逼近枞阳后,又驶回江面。白荡湖直通长江,焉知两千余年以前,浮山不是处在泱泱水国中央,浩浩白水足以浮起千艘楼船?焉知汉武帝不是望见浪拍浮山,胸中气象凌云,诗兴喷薄,因而按剑倚舷,慨当以慷,作歌以抒胸臆?枞阳,“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也,焉知其允文允武、儒侠并重的乡风,与汉武帝射蛟龙、作浩歌没有直接关联?
一脚踏进山里,天色已向晚。斜阳照人身,浮山半山青苍半山金黄,半山明媚半山幽邃。峰、阁、寺、亭、塔遍布山中,不能周游;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或露或藏,不可遍历。
浮山不高也不大,胜景却多。明清人早就在文章里说过,若想周览浮山胜概,得在山中歇宿一两夜,否则遗憾必多。他们又说,取道长江游浮山,古来有二径。一条从华严寺进入,蹑石龙峰,经会圣诸岩,抵达金谷岩。另一条相反,由金谷岩进山,从华严寺出山。我是初次来,不识路径,贸然闯进山中,浑不知是从何而入又从何而出。眼前岔道如松枝,不辨南北西东,但凭感觉信步而行。诸多岩洞楼观,遇则遇,不遇则罢。我本山野人,见惯了巍巍青山缈缈云峰,来浮山本不为山,不为峰,只为山中久负盛名的摩崖石刻。
浮山石刻何其多,或二字,或三四字,或七八字,或数十字,或数百数千字,方方块块,或聚或散。最爱明人雷鲤题在马蹄洞岩壁上的《纪游》诗。隶字古拙,天真率意,见之心中欢喜。五言诗更是精妙,发语天然,度越古今,堪称浮山诸多诗刻之冠。其诗云:
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
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
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
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
诗有仙风道骨,有太白遗响,反复吟诵,两腋清风渐生,飘飘荡荡,欲遐举而入阆苑。建安人雷鲤,与沈周同时,自号半窗山人。年少时为郡学生员,不求仕进,以诗酒自豪,擅书法,精绘画,名重一时。后来,他远涉千山万水来到浮山,住在岩洞之中,煮药煎茶,修道学仙,在岩壁上留有多处刻石,如“雨花天”“雷公洞”“壶天别业”。山中的半窗岩、雷公洞,即因其人而得名。
好字不过是率真古拙,好诗不过是几行天然。雷鲤题诗之后,步韵追和者代不乏人,尤以明人钟惺之诗为佳,也刻在马蹄洞同一面岩壁上。
竟陵人钟惺,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他为人严肃冷峻,不喜结交俗人,诗风也深幽孤峭,有“诗妖”之名,与谭元春同为竟陵派代表人物。他性好山水,在福建为官期间,曾与福清林古度、新安程胤兆同游天下名山大川。三人结伴游浮山,仰慕雷鲤为人为诗,在马蹄洞雷鲤诗刻边上,各题诗一首。钟惺《宵步石廊烛观于岩壁》诗云:
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
岂以山水心,取供人耳目。
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
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
诗的第二联,写的是雷鲤,也是钟惺自况。其耿介之性、孤标之姿,一读即知。他的长篇文章《游浮渡山记》也写得好,足以与枞阳名流方学渐的《浮山赋》、刘大櫆的《浮山记》比肩。他在文章里说,当晚与林古度、程胤兆住在会圣岩下的僧舍里,夜间下大雨,正打算就枕安眠,忽然想起白天在马蹄洞石廊中见到的雷鲤《纪游》诗,极佳,而方志未收,于是急呼林、程二人,各执火烛、笔墨和刀凿,前往洞中抄写一遍,又各作一诗刻于洞壁。
读前人文章至此,思及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东坡居士夜游承天寺寻张怀民。其间的缱绻情意与率然风调,可谓一脉相承。钟惺文中,又有“三桃花粲如三妇”“步莲花石,石上红纹如莲瓣”诸语,譬喻精当,尽显汉语之神妙。熟读之,可悟遣字技法。此行朝拜浮山,于飞来、缥缈、翠微、如来、超然、曲尺、文殊诸峰茫无头绪,得雷鲤诗刻,又得钟惺诗文,亦足矣。
日落山隈,林风薄凉,游兴也将尽了,沿烂柯古道下山。据说,唐人孟郊曾游浮山,留“烂柯亭”三字于道旁石壁。问当地人,孟郊题刻在何处?今日仍在否?那人遮遮掩掩支支吾吾,被追问得急了,但伸一臂,遥指林烟溟蒙飞鸟归巢处。
晋人王质伐木的斧柯,早已烂成了传说,浮山上石质的烂柯古道和岩壁上的石刻,风化剥蚀的痕迹也显而易见。沧海桑田,石犹如此,人何以堪?思之惘然。
来 源 :中国旅游报
特 别 声 明
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枞阳报社)为枞阳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枞阳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媒体平台有《铜陵日报•枞阳新闻》、枞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枞阳在线”“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抖音号,枞阳在线视频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部分来源于网络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特此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2-3211652
枞阳在线 往期荐读
编辑丨潘玲玲 责任编辑 | 疏通 吴礼云
视觉总监 | 王章志 审核丨吴福成 终审 | 谢正平
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0005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