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会议纪念园 陈晓光 摄
走进石拐会议纪念园
我未曾想过会在这样一天来到石拐。这是2025年的盛夏,我走在和顺横岭镇石拐村的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前的石阶上,远处是青翠的八赋岭。望着巍峨的太行山脉,我心中激荡起阵阵大风,它们呼啸而来,与石拐的山风交汇,直击我的灵魂。石拐曾经是八路军征程上的一大关隘,而现在,它成了纪念抗战胜利的一座丰碑。
那是1937年11月11日,129师师部在这里召开干部会议,进行坚持华北抗战的动员,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工作任务,这就是历史上的“石拐会议”。现在石拐会议纪念园,就建立在当年朱德总司令作动员全军抗日演讲的河滩上。纪念园的主体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每处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象征意义——
高19.45米的纪念碑直指苍穹,以数字象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最终时刻。从纪念馆到会议旧址的115级台阶象征115师,从广场至纪念馆的129级宽阶对应129师,建筑细节与历史脉络深度咬合。
14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内设四个主题展厅,通过900平方米的展线系统梳理了八路军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历程。馆内不仅陈列历史文物,更以多媒体技术还原会议场景,强化观展的沉浸感。
会议旧址院落是占地面积2940平方米的明清风格建筑群,主院为石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下层五间石碹窑洞与上层木构房屋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这里完整保存了1937年会议期间的陈设布局,窗棂上的弹痕与泛黄的电报稿纸无声地诉说着烽火岁月。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宅院是当年一位富户提供给八路军的住所,它反映了当时老区人民对抗战大军的真情拥戴。
6000平方米的广场通过空间叙事串联历史记忆。南端两组八路军将领群雕再现了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运筹帷幄的英姿;东西侧展墙分别镌刻石拐会议的介绍与园区建设历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北端入园大门,以红五星为核心,辅以“1937·11·11”和“八一”符号,构成时空交叠的红色密码。这座纪念园不仅凝固了1937年的战略决策瞬间,更通过建筑符号、文物展陈与教育活动,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红色记忆纽带。
这座纪念馆、这个纪念园区,是当地民营企业家陈来贵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而成的。那是2008年,他对和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工作人员表态:“我坚决支持八路军纪念园区的建设,我出钱,你们做,做成精品,不留遗憾。”不善言辞的他说出的是简单朴素的语言。这大手笔的投资,体现了他不忘党恩的初心,延续了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大爱。2011年11月11日,八路军石拐会议纪念园正式开园,开园典礼就在74年前朱总司令发表演讲的地方举行。那一天礼炮轰鸣,万民欢腾,欢呼声与历史的回音交响在太行山上。
石拐,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保留着当年的历史风貌,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我漫步在旧址院落中,抚摸着那古老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会议现场的紧张气氛,能听到首长们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革命先辈的挺身而出、英明决策,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天气渐渐变热,炽白的太阳在我的头顶照耀着,一颗颗汗珠从我额头滑下。这时,1937年的山风再次吹过石拐,带来了丝丝凉意。我转向风吹来的方向,发现离我大概两米远的地方有几棵杨树,静静地站立在会议旧址门口,树叶哗啦作响。静坐下来,我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景色这么好,右边是幽静的民居,左边是高高耸立的松树林,间或响起一两声鸟鸣,清脆悦耳。而前方,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甬路。同行的作家蒋殊捡起地下的一根树枝,向我们说:“这是红星杨。”她将树枝轻轻折断,断开的截面上果然出现了一个褐色的五角星。
据说,朱德当年在武乡亲手种植了一棵杨树。这棵杨树的奇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折断哪一根树枝,都会在横断面上看到一个五角星。后来,这棵红星杨的种子随着八路军的足迹散布于华北,成为太行山区独有的红色文化记忆。它宛如一枚真正的红星,鲜活、璀璨,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引领着后人穿越时空,去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奋进的力量。
长风猎猎,我眯起眼睛,抬起头,看到了一面正在挥舞着的鲜红的旗帜,那是我们“荣光之旅”采风团的队旗。此时此刻,太行山就是舞台,长空就是大幕,石拐变成了剧院,从日军“扫荡”到血染山河,从十万雄师到百团大战。这一场倚天万里的豪情大戏,就在眼前。
石拐,作为一个历史的拐点,它具有史学和文学的双重美感。我是把石拐作为一支伟大的石拐来看待的,它不是一个生硬的客体,它在和传奇中的人物和情节发生关系,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且还是一种性格,一种灵魂,流淌在晋中人的血液里。苏轼曾经吟咏来自太行山的雪浪石:“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这就是晋中人生生世世生活的地方,人靠着石头成长、成熟,最后又凝聚为生生世世不移不易的磐石。所以,此刻石拐之“拐”不只是一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更是支撑中华之崛起的一个支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构成了民族独有的顽强、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
能战方能止战。梳理正义之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不管什么时代,和平与发展永远是人类追求的主题。
(作者 张 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