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云南,一首写在大地上的诗。
当旅行被重新定义,云南不再是“景点打卡地”,而是让390万人“住进生活”的旅居天堂。人们踏遍三迤大地,在雪山脚下种下理想;推开傣家竹楼,澜沧江晚风吹来创作灵感;荡开一壶普洱,像是喝下整片原始森林的故事……
在这里,旅居者不仅找到了诗和远方,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归属。这里的每一片云都裹着山歌的悠扬,每一缕风都藏着茶咖的醇香,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网将从历史纵深、民族文化、地理奇观、生态密码、气候诗学等多个维度,解码旅居云南现象的深层逻辑,探寻其跨越时空的共鸣点,聊聊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发展故事、未来前景。
当全国多地在盛夏酷暑中接连发布高温预警时,云南正以21℃左右的宜人气候,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天然空调房”。在美团旅行新上线的“全国清凉游”会场中,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云南多个目的地入选热门清凉城市。香港桂强芳全球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避暑胜地排名中,云南昆明位列第一,超过俄罗斯著名度假胜地圣彼得堡。云南的夏日经济,在这股避暑热潮中被彻底点燃。
云南夏日的清凉,源自其独特的立体气候。腾冲的清晨,薄雾漫过高黎贡山山脊,将气温定格在24℃;大理洱海畔的午后,湿润的微风携着苍山雪水的凉意,60%的湿度构成最舒适的体感参数;香格里拉普达措公园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米5800个,每一次呼吸都是与自然的亲密对话。云南深谙自身气候禀赋的价值,不满足于只“卖海拔”,而是将 温度”拆解成消费业态,把气候转化为场景,再将场景打造成社交货币。
高黎贡山 柯炫晖 摄
如今,清凉云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逃离炎热,而是一场精心雕琢的“气候商品化”实践。
避暑:从逃离高温到品质旅居的升级
把凉意装进房车、帐篷和民宿的落地窗里。在云南的夏日经济版图中,避暑游已超越 “找个凉快地方待着” 的初级形态,演变为涵盖生活方式、健康管理、文化体验的复合型消费。
“来了就不想走,明年夏天,我们还来。”在曲靖旅居的张叔叔坦言。近日,媒体关注报道曲靖麒麟区为何成为外省退休夫妇的避暑首选地。从西藏当兵到四川定居,从北京上海出差到全国多地游玩,走南闯北的张叔叔见过不少城市,但他给曲靖麒麟区的评价格外高:“论气候,全国没几个地方能比;论物价,适合退休人员长期住;论管理,让人觉得安全又温暖。” 其实,不只曲靖,这个夏天,云南很多地方凭借清凉的气候、亲民的物价、贴心的服务和完善的配套,成为无数像张叔叔这样退休人士的首选。
曲靖市麒麟水乡 孙文来 摄
随着旅居经济的火热,云南迎来了全年龄阶段的人群:退休的老年群体在这里省下空调费,数字游民在清凉的气候中稍作喘息,亲子家庭无需顾虑天气,便能实现最轻松的带娃体验。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云南就接待280万旅居游客,同比增长45.4%;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长11天;云南暑期长租订单同比增长67%,平均租期达45天。
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民宿老板将 “雪山观景 + 围炉煮茶” 设计成套餐;在普者黑,荷花尚未开满,桨板教练的排班表已排至8月底;大理 “环海骑行专线” 更是将避暑与运动相结合,骑行者在洱海边的微风中,完成一场与夏日的温柔对话。旅游业态重构的背后,是从被动避暑到主动享受的观念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躲避高温,而是将云南的夏天视为一种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生活方式。
游客在洱海边骑行 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
采菌:自然馈赠与沉浸体验的“山野寻宝奇遇记”
把菌子转化成盲盒,把捡菌变成流量密码。如果说避暑是云南夏日经济的底色,那么采菌、食菌则是其最具本土特色和魔幻色彩的亮点。这绝非简单的口腹之欲或农家采摘活动,而是一场深度连接自然、激发原始探索欲、融合在地文化与美食风味的沉浸式“山野寻宝奇遇记”。近年来,云南围绕“一朵菌子”,在多地推出“吃菌地图”“菌子节”“菌子邮票”等特色产品,打造“以食带游、以游促食”的文旅融合新模式。采菌游让游客转变为参与生态循环的体验者,这种角色转换带来了强烈的参与感和满足感。对于云南而言,采菌游也是活化乡土资源、提升旅游附加值、展示生物多样性魅力的绝佳载体,同时促进了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收入增长。
人们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宋乡三迈村林中采摘牛肝菌。新华社 李云生 摄
野生菌火锅 昆明市委宣传部 晋宁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虽说夏日采菌是云南极具特色的活动,但对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沉浸体验,绝不止于采菌。到楚雄彝族自治州现场感受一场浪漫超标的足球赛事,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左脚舞,身临其境体验火把节的热情狂欢;到西双版纳野象谷热带雨林景区近距离接触千万只流萤互相追逐;到普者黑泛舟于万亩荷花、碧叶连天中,纵情戏水。云南以夏天为媒,以自然风光、文化资源为底,为赴滇避暑的人们搭建了无数个清凉、有趣、独特的体验空间,用云南的惊喜版和限定款,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消费新场景。气候诚可贵,体验价更高,而云南将二者兼容,让消费在炎炎夏日里也热了起来。
普者黑万亩荷塘 马卫忠 摄
入境:夏日经济的国际范与文化磁场
过去,提及边境往往想到“防”,如今云南用“融”重新定义边境。当泰国的榴莲通过澜湄快线26小时抵达昆明,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停留范围由昆明市扩大至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9个市(州),云南的夏天就不再只属于中国人,而成为全球人的“后花园”。
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 供图
暑期,中老铁路的跨境列车一票难求,曼谷的背包客乘高铁到昆明后,再转乘大巴前往大理;缅甸的翡翠商人飞至芒市,在瑞丽夜市直播售卖原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云南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1.03万人次,同比增长86%。来自美国的游客本杰明去年7月在深度游览云南后,选择乘坐中老铁路开启了老挝之旅,“今年的免签通关效率明显提升,火车上的外国人多了不少。”时隔一年,重返云南的本杰明说。云南把边境打造成“接口”,一边连接着中文互联网的热搜,一边对接东南亚社交媒体的爆款。
7月22日,美国《旅行与旅游世界》杂志报道了旅居在中国悄然走红的现象,其中,旅居云南成为人们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为进一步推进入境游市场高质量增长,云南也通过政策激励、创新营销、产品升级、服务优化等系列举措,加速推进海外客源市场拓展,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入境游的火热,让云南夏日经济有了“国际范”,这个夏天,云南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一方清凉水土,更是一个充满生机、文化多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秘境。
中老铁路 杨永全 殷学合 摄
云南的夏日经济,不是单一业态的孤军奋战。对天赋资源进行生态化、舒适化升级,将在地文化转化为深度体验的核心吸引力,以文化自信和自然奇观拥抱世界,云南塑造了一个层次丰富、吸引力持久、具有强大韧性和独特魅力的季节性经济模型。21℃的凉风里,飘着菌子的鲜香、非遗的韵味与多元文化的芬芳,云南追求的,也不只是一个季节的经济繁荣。只有把每一次热浪带来的流量,转化为下一场雨季仍能生长的土壤,云南的夏天才不会只是一段逃离高温的插曲,而是成为一部关于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范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