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文化宝库,秦岭生态和人文价值的深度挖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7月22日至24日、7月29日至8月1日,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专家组成调研组,围绕秦岭生态保护与治理体系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生态经济与民生发展、科技创新赋能、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到汉中、西安、商洛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总结经验做法,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为激活秦岭多元价值收集第一手资料。
坚守生态红线
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
生态是秦岭的生命线,文旅开发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带着这样的思考,调研组深入秦岭腹地,探寻生态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之道。
年初刚刚落成的秦岭博物馆位于商洛市,是国内第一座全面展示秦岭的综合性博物馆,是解读秦岭生态与人文的“立体百科全书”。
7月31日,调研组来到秦岭博物馆,参观了秦岭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等展厅,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秦岭的生态和人文价值。
省政协委员、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沙莎坦言:“我曾多次唱响歌颂秦岭的歌曲,但如此详细深入地了解秦岭还是第一次。通过参观,我认识到了秦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她建议博物馆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参与度,让参观者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秦岭的独特魅力,有效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7月22日,调研组在汉中市洋县朱鹮生态园听取当地保护濒危物种的经验做法介绍。
据介绍,过去40多年,我省朱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从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目前种群数量已达11000多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扩展至1.6万平方公里。在保护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保护模式,为世界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7月24日,调研组驱车前往汉中市留坝县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刚到山顶,如绿毯般铺展的草甸便映入眼帘。据工作人员介绍,紫柏山全域集高山草甸、珍稀动物、稀有植物、原始森林于一体,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植物13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271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众多。
调研组成员、省林业局原局长党双忍表示,秦岭具有“一岭跨寒热、一山含万类”的地理特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东方圣殿”,其生态保护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物种的珍稀性与万物共生智慧的稀缺性具有重要价值。
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资源驱动产业创新
如何将秦岭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从有机农田到特色养殖基地,从生态园区到融合酒庄,每一处调研点都展现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7月22日,调研组来到风景秀丽的汉中市洋县龙亭镇田园综合体。鸿源现代农业循环发展有限公司是综合体的组成部分,公司负责人周毅向调研组介绍了公司“一畜一果两带动”的产业布局。作为国内首家生产有机猕猴桃果汁的企业,公司坚持以“有机种植”为根本前提,已发展成为集生猪养殖、有机猕猴桃种植、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技术示范、仓储、电商销售于一体的观光型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研学热持续攀升。省政协委员、汉中市委统战部部长邱仕伟建议,可将农事体验与研学相结合,推动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农业融合,一方面增强孩子们对乡村的理解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为乡村聚集人气,带动消费和经济增长。
“商洛立足秦岭气候和山水资源优势,秉承‘好山好水养好鱼’的生态价值理念,建成了全省首个、全国最大的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7月31日,在商洛市商州区国渔绿色智慧渔业工厂,调研组一行看到成群的鱼儿在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池里游动。
工厂负责人介绍说,相较于传统水产养殖,工厂采用数字化养殖,具有水资源利用率高、生产管理精准可控、产品可全程溯源、尾水零排放等优势,“我们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水资源环境。”
炎炎夏日,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8月1日,在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葡萄园,一串串饱满晶莹的葡萄挂满枝头,浓郁的果香弥漫果园,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丹凤县聚焦葡萄酒全产业链联农带农,依托丹凤葡萄酒庄,将葡萄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从事葡萄酒相关产销工作,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让“小葡萄”成为群众的“致富果”。
省政协常委、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晓晖建议,可在葡萄酒庄基础上拓展产业链,推出“葡萄采摘+酿造体验+美酒美食+民宿住宿”的一站式度假套餐,让葡萄酒产业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农文旅融合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盛夏时节,高温席卷全国,汉中市留坝县凭借22℃的夏季平均气温,成为秦岭深处的“避暑胜地”。
7月23日,调研组来到留坝县火烧店镇。该镇地处秦岭南麓,森林覆盖率高、人口密度小、光污染少,夜晚满天繁星尽收眼底。当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建造了秦岭乡村天文台,内置一台大型专业级天文望远镜,可用于日常行星监测、星团星云观测及天文学科普。与之配套的星空露营、乡村民宿、星空音乐节等也逐项落地。
“当地政府可带动周边民宿酒店,开发星空旅游线路,打造高辨识度的农文旅融合IP。”调研组表示,特色产品有助于吸引全国游客和观星爱好者,为火烧店镇发展“观星产业”提供可能。
参观完火烧店镇,调研组驱车半小时赶往留坝厅老街非遗文创基地。2024年2月,老街口的闲置公房经改造提升,变身集文创产品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非遗文创基地。
“这个藤编包多少钱?”“制作一个篮子需要多长时间?”“每月收入怎么样?”……调研组一行刚下车,就围在街口的汉中藤编竹编店铺门口,一边观看店主刘彦林制作藤编手工艺品,一边询问情况。
刘彦林说:“自从开了这个店,除了售卖手工艺品,还接待团队研学、手工体验等,每月收入1万多元。”
“建议与果农、果业公司合作,将藤编篮制作成精美果篮,提高商品附加值。”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鲍崇高说。
与秦岭南麓的陕南小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岭北麓的关中村落群,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便是典型代表。7月29日,调研组来到蔡家坡村,村口用红砖砌成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七个大字赫然矗立。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带领学生来到蔡家坡村采风创作。从那以后,武小川和他的团队将艺术带进了这个秦岭脚下的小村庄。
一条8号公路串联起风格各异的艺术装置、题材多样的墙体彩绘、麦田剧场、美术馆、咖啡馆等业态,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变身“全国旅游重点村”。如今,蔡家坡村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旅游从业者近300人,带动年产值超5000万元。
“艺术介入乡村不能停留在表面装饰,要激活村民的自主意识。”省政协委员、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飞林认为,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建立“艺术家+村集体+村民”的联结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各界导报记者 杨小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