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站在浔阳江头的琵琶亭畔,杜甫笔下的壮阔江景仿佛穿越千年,在眼前铺展开来。长江自雪山奔流而下,至江西境内忽然显露出温润的性情,在这里,它与鄱阳湖深情相拥,将赣鄱大地的文脉浸润得愈发深厚。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点,江西不仅是江水的驿站,更是长江文化绵延生长的沃土。如今,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记忆与时代活力,正被重新书写进流动的江声里。
一、九江:从江滩到画卷的蜕变
九江的晨光总是先被江雾染透。这座拥有 22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怀中揣着江西 152 公里的长江岸线,就像把整条大江最精华的一段珍藏在衣襟里。曾经,这里的临江地带被非法码头切割得支离破碎,浑浊的吊臂在江雾中若隐若现,岸边居民望着近在咫尺的长江,却只能在机器轰鸣中想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 的诗意。
转机始于一场彻底的 "卸妆"。拆除非法码头时飞溅的火花,像是为长江重新梳妆的胭脂;清理岸线占用时移走的建筑垃圾,腾出的空间恰好安放市民期待已久的目光。如今从浔阳区琵琶亭到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11.2 公里的滨江长廊如同一串被江风擦亮的项链,将锁江楼、浔阳楼这些文化明珠串联其间。傍晚时分,散步的老人会指着江面上掠过的江豚,给孙辈讲那些 "临江不见江" 的旧时光,孩子们却只顾着追逐岸边新栽的芦苇丛里飞起的白鹭。
最动人的莫过于夜幕下的琵琶亭。数字技术为这座古亭披上了流光铠甲,《浔梦琵琶亭》实景灯光秀开启时,白居易的身影会在江雾中缓缓浮现。"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的诗句随着灯光在水幕上流转,江风里仿佛真的传来琵琶女转轴拨弦的余韵。九江市民王女士举着手机拍摄的视频里,既有现代光影的绚烂,也有江水拍岸的古意 —— 这种时空交织的美,正是长江文化最鲜活的模样。
二、灯火里的文化密码
锁江楼的塔影在夜色中被灯光拉长,与江面上的倒影构成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浔阳江文化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总说,这些老建筑就像饱经沧桑的长者,过去是默默伫立,现在终于愿意开口讲述往事。提升改造后的锁江楼里,声光电技术让斑驳的墙砖 "活" 了过来,触摸屏幕上的古船纹样,就能听到当年商船顺江而下的号子声;浔阳楼的展柜里,《水浒传》的故事不再是泛黄的书页,通过全息投影,宋江题反诗的场景在游客眼前徐徐上演。
今年一季度,超 200 万人次走进这些文化地标,他们中既有研学的学生,也有寻根的老者。在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AI 讲解员 "小铜" 正给孩子们演示商代的采矿技艺。这座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矿冶遗址,曾在地下沉睡数千年,如今通过智能导览系统,游客能看到虚拟矿工挥舞青铜工具的场景,甚至能亲手操作数字沙盘,体验古人如何在深达几十米的矿井中开采矿石。"这里的铜,或许曾被铸造成编钟,在长江岸边奏响过礼乐。" 博物馆主任严春智的话语里,藏着对文明延续的敬畏。
九江湖口段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里,三代同游的画面随处可见。儿童乐园里,孩子们追逐着以江豚为原型的卡通雕塑;适老化健身步道上,老人伴着江风打太极;夜晚的光影步道上,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 "星河落长江" 的奇幻景象。开园首周超 10 万人次的到访量,印证着人们对 "诗意长江" 的向往。而在永修县吴城镇,排工巷水上乐园的笑声与鄱阳湖畔的候鸟鸣唱相映成趣,昔日的四大名镇如今以水上派对、科技互动等新业态,让沉寂的古巷重新焕发活力。
三、流淌的文化基因
长江在江西境内的旅程,不仅是地理的穿越,更是文化的巡礼。从庐山的云雾里,能读出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豪迈;从鄱阳湖的波光中,可窥见白居易 "渔翁夜傍西岩宿" 的闲逸;景德镇的瓷片沉入江底,便在泥沙中埋下 "白如玉、明如镜" 的密码。这些散布在赣鄱大地的文化标识,如同长江水系的支流,共同汇入中华文明的江海。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的出台,让这些散落的文化瑰宝有了串联的红线。规划涵盖的 46 个县(市、区)里,革命文化的红、陶瓷文化的白、稻作文化的金、书院文化的墨,在长江两岸晕染出斑斓的色彩。万年县的稻作起源地,碳化的稻谷颗粒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基因;白鹿洞书院的讲堂上,朱熹 "为学之序" 的训诫仍在回荡;赣南的客家围屋,圆形的建筑轮廓恰似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在长江支流的滋养下落地生根。
江西财经大学曹国新教授曾说:"长江江西段的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文明的对话。" 这种对话,是瑞昌铜矿遗址的青铜与现代 AI 的相遇,是《琵琶行》的诗韵与灯光秀的科技共鸣,更是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相互成就。如今在九江,江滩上新生的芦苇荡里,候鸟的栖息之地与游客的观景台和谐共处;鄱阳湖畔,渔民转产成为生态管护员,他们讲述的江豚故事,比渔网里的收获更令人动容。
站在浔阳楼的最高处眺望,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赣鄱大地的怀抱里蜿蜒。江面上货轮鸣笛而过,惊醒了岸边沉思的古柳,却惊不散那些浸润在江水里的文化记忆。当《塔影锁江》的灯光在夜空中亮起,当铜岭铜矿的 AI 讲解响起,当吴城古镇的夜市炊烟升起,我们忽然懂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真谛,不在于筑起多少亭台楼阁,而在于让每一个与长江相遇的人,都能从江风中读懂历史,从浪潮里看见未来。
“裂石穿峰,泻万里、奔涌楚天吴地。楚尾吴头波拍岸,淘尽千年尘迹。雾锁匡庐,烟迷彭蠡,潮落还潮起。千帆过尽,暮江依旧东去。遥想浔阳江头,琵琶声断,月冷青衫泪。锁江塔影沉波底,犹记当年烽燧。铜岭薪烟,瓷都窑火,次第融江醉。兴衰过眼,问涛声记谁未?”江风依旧,吹拂着这片被文明浸润的土地。在江西的长江岸边,文化的长卷正被缓缓展开,每一笔都写满了对过往的致敬,每一画都饱含着对明天的期许。记者 朱淳兵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