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去了一趟云贵高原避暑,写了两篇文章,看过的读者,应该有这样的印象,今年云南酒店的价格非常低。没错,不止云南酒店的价格非常低,整个中国,就是世界酒店业的洼地。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是洼地中,也会有几片高地,比如说上海、北京,暑假的酒店价格,通常都比较高,这也是我的刻板印象。
但是,今年暑假,北京上海的酒店价格,也没有往年那么高,比如说,汉庭酒店(8月10日)的价格:
- 北京五棵松大成路店 383元
- 北京798草场地艺术区店 362元
- 上海交大宜山路地铁站店 381元
- 上海静安寺武定路地铁站店 431元
2023年,我来贵州自驾,路过贵阳,整体印象很普通。这次带儿子出来玩,他说要去一趟贵阳,于是我从昆明坐高铁来贵阳,然后飞回宁波。
订酒店的时候,我就很吃惊,贵阳的知名度远不如昆明、大理,按道理酒店应该便宜一些,而事实却相反,贵阳的酒店价格,远高于昆明大理。
在贵阳,汉庭就可以卖到500以上,同样是在8月10日。
- 贵阳观山湖会展城店 519元
- 贵阳市政府林城西路地铁站 529元
这价格,可以在昆明住五星,也高于同时期的北京上海的相同品牌连锁。
万万没想到,贵阳,居然是中国酒店价格的高地!
我选来选去,最后订了一家老牌饭店,价格比汉庭略贵一点。它属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挂牌4星级酒店,始建于1999年,掐指一算,已经26年!装修设计很老气,还是国企风格。我一般很少住这样的酒店,但这次是例外,因为它有3个特点。
首先,地理位置好。处于市中心,交通方便,步行出门,就可以看很多景点。
其次,方便写作业。房间里有一张硕大的办公桌,桌上还有台灯,可以让我儿子写作业,现在的高中生真辛苦,难得出门一趟,每天都要打卡交作业。
再次,上世纪遗风。整体装修就是足足的老干部风,房间有一张小沙发,茶几上还摆着烟灰缸和火柴,衣柜里有保险箱和睡衣,酒店大堂里,还陈列着一个硕大的木雕……这些配置细节,都是上世纪的遗风。换个角度看,这样的酒店也是一种活着的文物,住一间,少一间,很快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儿子体验一下也好。
我这次去了三个地方,大理、昆明、贵阳。就风景来说,大理最好。就气候来说,也是大理最好。就城建来说,当然昆明最好。
总而言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在这三个地方中,贵阳避暑产业的竞争力,都不是最强。然而,贵阳的酒店却是最贵的,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来贵阳消费的人很多。
那天晚饭后,我们步行去了一趟贵阳知名的打卡点——甲秀楼,路上游客之多,让我非常意外,有一种「淹没在人海之中,不知措施」的感觉。
晚上11点,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打开手机地图,瑞金南路居然还是深红色的。
那么问题来了,贵阳的优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游客?根据我的观察,贵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铁。
昆明的高铁布局,不仅地理上处于劣势,技术上也毫无优势。
昆明→成都,只有160km/h,坐动车最快要5小时51分(如G2803次),其它车次,普遍在6~7小时左右。一方面,时间太长,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成都人视西昌为小昆明,距离更近,来去更方便,避暑没必要非去昆明不可。
昆明→南宁,只有250km/h,坐动车要3小时46分(如D3949次)。此外,南宁的体量小,消费能力也比较弱。我在昆明,很少遇见广西口音的人。
昆明→贵阳,虽然有300km/h,但贵阳也凉快,更没必要去昆明避暑。反过来说,昆明人也没必要去贵阳消夏,这两个城市,是避暑经济的竞争者,彼此绝缘。
如果说昆明是高铁边陲,那么,贵阳就是高铁枢纽。贵阳的高铁连接了「直辖市重庆」和「消费能力强的珠三角」。
贵阳→重庆,虽然速度也不高,但距离近,重庆是一个火炉,有强烈的避暑需要,坐动车到贵阳,只需要2个小时,是最佳选择。
贵阳→广州,300km/h。广州人坐高铁,最快只要3小时29分(如G2956次),就能到贵阳避暑。我在贵阳街头,总能听到广东话,可见,广东人是多么喜欢来贵阳避暑。
相比昆明,贵阳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数量庞大的珠三角旅客,不仅人口多,消费能力也强。所以,贵阳的酒店才这么贵。
我们甚至可以说,贵阳的旅游产业有今天的局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贵广高铁,这是贵阳的生命线。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是一个铁道迷,我对贵广高铁的前世今生非常熟悉。最早建成的贵广高铁(300km/h),标准不仅高于后期建设的新成昆铁路(160km/h),也高过新渝贵铁路(200km/h)。
我当初也不太理解,超前建设的意义。如今,亲眼所见,才明白贵广高铁的巨大能量!只有时速300km/h,才能把广州到贵阳的交通时间,压缩到3.5小时以内,这对于短期度假的旅客来说,非常重要。
这条铁路,并不是天生就如此高规格,在规划初期,和现在的新渝贵铁路一样,也是一条200km/h的客货共线普通铁路。
之所以能逆天改变,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在踩缝纫机的刘某人,这里就不多说了。另一个,就是林树森,2006年6月到2010年8月,他是贵州的一把手。
2006年,林树森初到贵州,看到当地交通状况时十分震惊。正所谓「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贵州山区村落之间的路,大多是泥泞小道,村民出行极为不便,运输物资全靠人力和牲口,这让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贵州出省的最好方式,就是铁路,而贵州山多,当时铁路修建技术不行,不仅线路绕,速度也很慢。那时候,贵州到广州坐火车,有两条线路:
- 第一条,南下广西,然后,东去广州,全程1434公里,需要27个小时。
- 第二条,东去湖南,接着,南下广州,全程1560公里,需要22个小时。
但这两条路,都是类似于长方形的边框,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可以说,20年前的贵州铁路,还不如非洲,而如今,却超越了欧洲日本。这20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当时,林树森希望打出一条通往广州的直线,拉近贵州和广州之间的距离。建设过程非常曲折,从「立项」到「升级」,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还需要胆识魄力,只有破除重重阻力,才能实现「超前建设」。
立项
贵广高铁最初未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林树森在2006年7月上任后,仅用10个月时间,多次带队赴北京向国务院、铁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汇报,成功将贵广高铁补充列入“十一五”规划,并于2007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创造了项目审批的奇迹。
为争取立项,初期妥协接受200km/h设计标准,但同步预留提速条件。林树森直言:“先上车,再补票提速”,为后续升级埋下伏笔。
升级
2008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修订后,高铁建设提速。贵广铁路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其战略价值凸显。此外,技术难题(如喀斯特地貌施工)的逐步解决也为提速提供了可能。
2009年初,林树森主导贵州省政府向铁道部提出调整建议,将设计时速提升至250km/h,并进一步预留300km/h提速条件,最终将线路改为客运专线,去除货运功能。
为了换取国家部委同意提高标准,林树森拍板贵州承担贵州段资本金的49%,远高于当时西部地区25%左右的常规比例。
面对2005年全省财政支出仅520亿元的困境,林树森承诺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4亿元铁路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加,甚至垫资推进征地拆迁。
贵州的资金承诺成为博弈筹码,林树森以此要求铁道部支持提速:“穷省出巨资,必须换回高标准铁路”。
2010年,贵广铁路正式确定为高速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00公里/小时,采用无砟轨道和CTCS-2信号系统。
现在回头看,幸亏当年建得早,稍微晚几年,温州事故发生,全国铁路陷入降速漩涡,连西成高铁这么重要的的干线,也被降为250km/h,实在可惜。
写在最后
林树森以非凡的战略(枢纽构想)、魄力(10个月立项)、担当(49%承诺)、坚持(300时速),将一条原设计200km/h的客货混跑铁路,升级为改写西南经济版图的300km/h高铁动脉。贵广高铁的通车,不仅使贵阳跻身全国十大高铁枢纽,更推动贵州GDP十年年均增速达9.2%,印证其“宁可负债修路,绝不因路负债”的前瞻理念。
正是因为有他,才有了「超前建设」的贵广高铁,大量珠三角游客北上避暑,贵阳的酒店业才能成为中国的一片高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