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树刚
顺阳公园作为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其精心打造的石刻景观尤为引人注目。从东广场的篆字地雕到关中长廊的名家书法刻石,再到西广场的水系景观,每一处石刻都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能领略现代园林设计的巧思。下面,将从布局、内容、工艺及保护等方面,详细介绍顺阳公园的石刻景观。
东广场石刻 —— 篆字地雕与石碣石桥相映
东广场石材铺装3078平方米。设篆字地雕 2 幅:一为“怀德行远”,配瓜果纹饰;一为“富庶太平”,饰莲荷图案。地雕直径 6米,厚8厘米,采用优质青石雕刻而成,雕刻深度为2~3.5厘米左右。广场醒目处立有朱琳博题写的“顺阳公园”描红正楷碑碣 1方,长6.5米,高3.5米,宽2米,字径80厘米,石质坚密,字迹雄浑。广场西部至关中长廊南部,自东向西架设有3座单孔石拱桥与3座梁桥,均为南北走向;桥体以花岗岩砌筑,栏板雕饰简朴。
关中长廊石刻 —— 民俗影雕与名家书法共辉
长廊东部设民俗影雕影壁,4组14幅,每块长3.6米,高1.2米,以青石为材,厚度8厘米,雕刻深度为2~3.5厘米左右,自西向东分列阿宫腔剧目、民俗活动、民俗文化、非遗文化4大主题。其中阿宫腔剧目4幅,分别为《三娘教子》《打柴劝弟》《青天女巡按》《铡美案》;民俗活动3幅,展现打铁花、送灯、社火舞龙狮场景;民俗文化3幅,表现秦腔脸谱、富平花馍、富平剪纸;非遗文化4幅,刻画富平泥塑、富平老鼓、富平石刻、富平皮影。
长廊中部砌筑老鼓台一座,两侧置石质老鼓8面,直径120厘米,高60厘米;嵌鼓乐图案石刻 2方,各长5米,高2米,厚8厘米,材质为青石,雕刻深度为2~3.5厘米左右,采用浅浮雕技法,再现传统鼓乐场景。
廊内还陈列卧式行书刻石3方:一为王羲之《兰亭集序》,长204厘米,宽57厘米,厚57~80厘米;二为颜真卿《祭侄文稿》,长198厘米,宽67厘米,厚58~81厘米;三为苏轼《黄州寒食帖》,长214厘米,宽70厘米,厚58~81厘米。3石皆由景一泉精心镌刻。
廊内另置柱顶石318方,直径40厘米,高18厘米,每个柱顶石雕有石狮4尊,形态各异,雕工精湛。
西广场石刻 —— 水系景观与风物石刻交融
西广场石材铺装3460平方米。水系景观由3部分组成:西为正方形,边长 5.5 米;中为长方形,长28米,宽11米;东为正方形,边长5.5米。皆为大理石铺砌而成,四周刻有字径50厘米的文字130个。水面列石若干,取“山河星辰”之意。
广场南北两侧嵌富平新旧八景石刻16副,各高1.2米,长2.67米,材质为青石,厚度8厘米,雕刻深度为2~3.5厘米左右,图文并茂,详载地方风物。分列新八景8副,分别为望湖明月、陶都泥韵、柿林秋色、荆山晚眺、长桥飞虹、金粟揽胜、万斛凌云、富庶太平 ;旧八景8副,分别为锦屏列翠、玉带环流、杏林晴眺、灵湫夜月、南湖烟雨、五陵秋色、美原仙迹、石洞书声。
沿寻芳阶拾级而上,诚悬亭旁设地雕1幅,饰俏色双鱼戏荷图案,青石质,直径7.2米,厚度8厘米,雕刻深度为2~3.5厘米左右,利用石材天然色泽,巧雕双鱼莲荷之景。
园内还散置石碣、石凳、石连椅等附属石刻,材质多为当地产青石与花岗岩,造型古朴,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其鼓形石凳直径38厘米,高42厘米,上刻“顺阳公园”4字、饰望湖楼图案;条形石连椅长2米,高50厘米,靠背高85厘米,正面刻“怀德行远 富庶太平”8字,两侧刻“顺阳公园”4字、饰望湖楼图案。
石刻工艺 —— 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结合
全园石刻均采用传统手工雕刻技法,结合现代影雕工艺。重要作品由富平当地石匠世家传人主持雕刻,石材多取自富平当地优质青石,部分采用花岗岩、汉白玉等名贵石料。雕刻技法包含线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多种形式,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公园石刻由顺阳公园管理处统一管理,建立完整的保护档案。日常设专人巡查维护,定期进行专业保养。重要石刻作品加装防护设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
顺阳公园的石刻景观,以其多样的形式、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公园最具特色的艺术亮点。无论是展现民俗风情的影雕,还是复刻名家墨宝的刻石,亦或是寓意深远的山水诗文,无不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些石刻不仅是公园的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在科学的管理与保护下,顺阳公园的石刻必将长久地焕发光彩,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