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8时,汉口江滩灯火璀璨。一艘游轮缓缓驶过,甲板上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岸边,刚刚吃完饭的年轻人穿上滑轮鞋开始了滑行。
长江、汉江穿城而过,东湖、月湖等湖泊星罗棋布,武汉依托“水”元素,打造市民和游客可触摸、可体验的消费场景。武汉的周末,很独特。
好热闹的一条江:从“看灯光”到“玩灯光”
过去,长江灯光秀是游客拍照的背景板,如今,它成了武汉夜间经济的“流量入口”。
8月9日晚,武昌中华路城市阳台上,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一边吃着棉花糖,一边看灯光秀映照下的黄鹤楼。“以前来江边就是散散步,现在可以坐游轮、看演出、吃美食,玩法多了。”她说。
对岸的武汉港23号码头,“长江荣耀号”游轮旁,游客们正在排队登船。这艘游轮以“文旅+演艺+美食”的模式,成为武汉夜游的热门打卡地。一楼的魔法学院表演吸引孩子们驻足,四楼甲板上,游客们吹着江风,听着乐队演唱,灯光秀在两岸高楼间流动。当游轮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船上响起《我和我的祖国》,游客们自发欢呼。
“长江荣耀号”在长江航行,两江四岸流光溢彩。记者胡冬冬 摄
“第一次夜游长江,非常震撼。”来自河南信阳的陶先生说。
近年来,武汉出台《关于促进武汉夜间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打造“长江夜游”等10条精品线路。如今,武汉的夜游船已增至11艘,包括“知音号”“船长9号”等,推出不同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和外地游客。
外地游客感受“水岸周末”:从咖啡店到沉浸剧场
武汉的滨水消费,不仅限于灯光秀。
网络上,热心市民们分享着江滩的宝藏玩法:汉口江滩的“星辰·春风十里书吧”,配备了长桌、椅子和巨型电子屏幕,可供十多人在此读书、交流;山海关路的美食街区,推荐尝试“毛氏汽水包”和“李记鸡冠饺”,但需避开周末早高峰;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湾体育公园,每月都会播放多场露天免费电影,如《太行山上》、《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等热门影片。
在临江的黎黄陂路,沿街分布的咖啡店、文创店成为年轻人周末休闲的热门去处。
江苏淮安的江陌在一家咖啡店点了一杯拿铁,杯中的拉花是枫叶形状,叶脉里还藏着细密的水波纹。“武汉的咖啡都带着江水的味道。”她在朋友圈写道。
9日晚,月湖畔的琴台大剧院里,音乐剧《寻找李二狗》正在上演。这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剧,通过当代青年穿越回1950年的设定,展开两代人的对话。来自宜昌的田先生专程坐高铁来武汉看首演:“不是普通的感动,是被历史烫到的疼。”
而在汉口大智街道的保元里,另一种时空穿越正在上演。一批来自湖南的游客跟随角色扮演者(NPC)走进百年老巷,参与沉浸式剧情《保元风云》。“昨晚看到‘潜伏者牺牲’,今晚想试试能不能改变结局。”其中一名游客说。当剧情推进到关键节点,隔壁洋楼突然传来“枪声”,她和身旁的上海游客不约而同地紧张起来——这样的互动体验,让历史变得鲜活。
水上运动:从“小众”到潮流
除了观光和休闲,武汉的“水经济”还延伸到了体育消费。
8月9日下午,武汉后官湖的帆船训练基地,9岁的琪琪(化名)正独自操控帆船航行。经过一年训练,她已经能独立完成装船、升帆、掌舵等操作。她的母亲吴女士说:“帆船让孩子学会了独立,这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青少年在后官湖学习帆船。受访者供图
俱乐部负责人赵备介绍,2019年时,武汉的青少年帆船学员不到30人,如今已有数百人,帆船俱乐部也从1家增加到3家。“武汉的水域条件在内陆城市中独一无二,加上高校开设了帆船教练专业,行业人才储备充足,未来潜力很大。”
同样火热的还有桨板运动。在汉江古田桥水域,桨板爱好者贺亮经常带着装备来玩。“桨板可以竞速、漂流,还能当钓台,玩法很多。”他说。如今,围绕桨板的消费链已经形成,一套中档装备(桨板、救生衣、运动服等)约4000元,但仍挡不住市民的热情。
市民在长江中划桨板。记者胡冬冬 摄
更刺激的是“水翼”运动。7月16日,武汉水翼选手梅同学横渡长江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被网友称为“现代版一苇渡江”。8月9日的“跳东湖”活动上,他踩着水翼板在水面滑行,引发岸边观众阵阵欢呼。“武汉的水资源是水上运动的沃土。”梅同学说。
梅同学在一年一度“跳东湖”活动现场展示水翼运动。受访者供图
从夜游长江到湖畔帆船,从咖啡店到沉浸剧场,不少外地游客评价,在武汉的周末,真的不是走马观花。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武汉正以“水”为核心,整合文旅资源。一方面,通过灯光秀、夜游船、沉浸式剧场等提升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扶持水上运动产业,让“水”不仅是风景,更是可参与的生活方式。“未来,我们还将开发更多亲水休闲项目,优化滨水商业带,让游客不仅能看水,还能玩水、吃水、住水。”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罗田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