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岭是近代福州外国侨民与中国名流夏季避暑聚集的国际社区,以风景优美、多元文化共生享誉国内外。1932年出版的《福州旅行指南》已经将鼓岭列为福州之名胜古迹,鼓岭吸引众多沿海地区外国侨民避暑纳凉,“凡南部各埠如厦门、汕头、广州等处远道来临,每年达二百人以上”。鼓岭的盛名也吸引国内名人纷纷前往,“故六七月之交,鼓岭之麓,如山荫道上,往来不绝”。鼓岭之上中外人士的聚集造就了繁荣和盛的场景,“古董商数家,咖啡馆、饮食店、照相馆、西医店及日常必需品之商店,应有尽有”。鼓岭成为福州外侨及国内人士避暑度假、会议活动的人气之地。
鼓岭外侨对日本威胁的感知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日本的军事威胁直接引发中国各地民众的不安,寓居鼓岭的外国侨民通过外地军民遭受的炮火轰炸,感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随着战火逐渐蔓延至福州周边,侨居在福州的外国侨民渐次感受到日军的毁灭性破坏。
哈佛大学馆藏的美国公理会福州驻点档案(The Foochow Mission of the American Board,1847—1951)显示,“1937年日本侵华导致外国人在华局势的巨变”,这种局势将祸及外侨。侨居福州的美国人哈罗德·马修(Harold S. Mathew)曾记载了福州遭遇日本轰炸的情况:“1938年4月,日军经常在上午10点至12:30之间轰炸福州,福州格致中学不得已将上课时间调整至上午7点至10点,而文山女中则调整至下午4点至晚上9点。1938年5月在厦门沦陷之后,日军兵锋直指闽江口,福建协和大学内迁邵武。5月10日当天,日军丢下18枚炸弹。1939年6月,日军又开始轰炸福州,其中一枚炸弹直接击中协和高中,学校不得以在白天关闭。9月29日,日本人的炸弹炸毁了万寿桥部分桥体。”
福州城内居民面临日本的军事威胁有如悬顶之剑,而鼓岭位处福州北部山林之间,从地理位置上本可远离战火。然而,外国侨民工作和生活的福州已处于日军轰炸范围之内,鼓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日军炮火之下。日机轰炸破坏直接导致安全局势的恶化,迫使福州外国侨民不得不陆续撤离。
部分侨民将其在鼓岭的房舍转让给当地人,其后或内迁至福建内陆永泰、邵武等地,或就地归返各自的国家避难,鼓岭夏季避暑胜地一时间从喧嚣热闹变得十分冷清。
日军占领鼓岭
日军对福州的军事行动对鼓岭造成了直接的破坏。日本以台湾为基地,对福州地区的野心可谓由来已久。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拟定了“福州作战—C4号作战计划”。根据日本参谋本部《南支那兵要地志军用资源概说》记载,早在1933年,日军便已筹划从罗源、连江、桃源3个方向登陆后到福州道的进攻路线,其中自连江—梅洋—陈洋—中仑岭—福州道这条线路上,中仑岭即位于鼓岭之旁。
1941年4月,日军发起登陆战役,进犯福州。进攻部队属于驻扎在台湾的华南方面军第48师团和第18师团一部,率先攻入福州城区的则是第48师团所属第47联队,这支部队士兵主要来自日本九州。根据1963年日本出版的《乡土部队奋战史》(平松鹰史著)第2卷之《福州攻略战》的战史记录,第47联队的宫地大队从罗源登陆,第47联队下属的高木大队从连江经汤岭登陆,另外还有台湾步兵联队及管野大队也参与了进攻福州的侵略行动。
鼓岭是扼守福州的要地所在,当时日军在鼓岭一带构筑了攻守防线,驻防部队为高木大队,该大队在中仑岭至鼓岭一线特意设置了日军分屯所,战略任务是驻守至所有日军从福州撤出。为此,驻扎鼓岭的分屯所在当地特设战略警备区,并强占鼓岭上的房舍,作为其指挥部和后勤保障中心。
1941年9月,在福州军民的抵抗之下,日军不得不撤出福州,但在经历了几番战火洗礼的鼓岭之上,许多外国侨民建筑此时已经沦为断壁残垣,这是鼓岭避暑胜地自形成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人为破坏。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对在福州美国侨民的威胁变得更为直接。
日军对于鼓岭国际社区的破坏
1942年3月,美国籍传教士康尔乐向当地政府提出保护外国人的住宅及其家具等财产的要求。为顾及国际声誉,是年9月,福州警备司令部会同当地警务人员前往闽侯第二区鼓岭乡进行实地调查,对于鼓岭外国人住宅及其损毁情况留有记录,相关资料保留在福建省档案馆,其中民国福建省政府发给闽侯县政府的关于《会同调查鼓岭外人住宅损失情形请察核等情电请饬令驻队收取与外侨物品发还见后由》电文详细记载了鼓岭外国侨民的具体损失情况。
调查报告直言外侨建筑与所属物品损毁原因首系日军的破坏,“福州沦陷时,该处驻有敌军,常向外人住宅拆毁木料并搬取用具物件,所有管人亦不敢出面干涉”。易言之,日军进攻鼓岭及其在鼓岭驻扎的军事行动是鼓岭国际社区破坏的主要原因。闽侯县调查人员的外侨资产登记表显示,德国、美国和英国侨民在鼓岭的建筑及其室内财产皆有不同程度被日军破坏的记录,其中损毁最严重的是德国禅臣洋行和兰师姑(英国)名下的房产。
德国禅臣洋行在鼓岭登记的门牌为399号,位于今柱里露营地的后浦楼古厝群中,原为德国禅臣洋行创始人、曾任德国驻福州领事谢弥沈(Gustav Theodor Siemssen)的度假别墅,始建时间不晚于1895年。1942年,闽侯县警察局调查明确该建筑毁坏的原因是“被日本破门而入失落不能,被盗破门入者三次”。日军占领福州导致鼓岭原有的自治秩序无法维系,外侨撤退又带来鼓岭人口的锐减,以致盗贼横行。
调查报告十分详尽地记载了禅臣洋行房舍的损失,包括大小柴、竹桌十四张,大小柴、竹椅十四张,藤椅五张,破挂镜二张,呆(矮)桌灯四个,大小椆七个,木铁床二个,呆(矮)柴床二个,洗汤(揘)二个,食(饭)椅六张,衣裳挂二个,破水缸一个,油箱一个,尿盆三个,破挂镜五个。
在鼓岭居住的英国女传教士兰师姑名下共登记牌号为160号、164号和185号的3座洋房,均被日军损毁,调查登记表备注信息皆是“此屋被敌军破坏甚重”。
其他诸如登记为美国医生邱文光(Douglas P.Coole)的房舍,其门牌为365号,家具具体损失细节如下:“玻璃四十二片,破椆大小五架,坏棹仔二张,破椅三张,马桶椅三个,缸仔二个。”还有来自英国的尤先生,其登记门牌为128号,该房舍也是被标注为“此屋被敌军破坏不堪”。美国驻福州总领事卜力克(R.P.Butrick)(门牌168号)、德侨吕先生(门牌393号)的房屋也被洗劫一空,闽侯县警察局调查后定性为“此屋被敌军破坏不堪”。
日军对华军事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曾为度假胜地的鼓岭国际社区在日军侵闽期间遭受过严重破坏,日军不仅强占鼓岭的建筑、拆毁没收大量的屋内家具,更是破坏了当地的社会与经济秩序,给鼓岭造成严重损失。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有关鼓岭邮局的档案记载,也从侧面反映其后鼓岭国际社区逐步走向没落,再难恢复往昔辉煌。
共同的苦难经历熔铸了外国侨民与中国普通民众之间共同的战争记忆,由此凝结成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情共识。目前,囿于鼓岭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的稀缺,深入挖掘日军对福州鼓岭破坏的历史细节,仍有待未来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档案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