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服务是文旅产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城市形象的生动名片。在各地文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旅游服务品质已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唯有将城市构建成开放包容、友善暖心、便捷高效的大景区,方能让更多游客乘兴而至、尽兴而归。
最近,铁路部门开行集宁南至白音察干站间“火山号”旅游列车,同时联动乌兰察布市文旅开通接驳大巴,为探访乌兰哈达火山的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无独有偶,不久前包头至呼和浩特东加开一趟深夜的“歌迷专列”,方便演唱会散场后歌迷返程。这两趟列车的开行,赢得了大批游客的点赞和好评,其背后是交通服务与文旅需求的精准对接,折射出地方旅游服务理念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的跃升。
服务是文旅产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城市形象的生动名片。在各地文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旅游服务品质已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当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从单一观光升级为美食、非遗、研学等多元场景,游客对服务的需求也愈发个性化、品质化。跟着演出去旅游、追随赛事看风景,这些新兴旅游形态的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能让一个地方的旅游名片愈发闪亮,而如果缺乏完善的配套服务支撑,再动人的风光也会失去光彩。唯有将城市构建成开放包容、友善暖心、便捷高效的大景区,方能让更多游客乘兴而至、尽兴而归。
做好便捷、高效、人性化的公共服务,需要各地始终把游客需求放在首位,从游客视角优化服务链条,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比如针对散客出行痛点,在交通接驳上做细文章;考虑家庭游客需求,完善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便民配置;关注夜间经济场景,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等。近年来,多地政府开放机关单位停车场、食堂供游客使用,这些真诚又暖心的创新举措,正是以游客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文旅服务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公共文化场馆日益成为旅游的热门打卡点和文旅融合的关键节点。当游客漫步城市之中,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既是城市展示自身形象的一扇窗口,也是游客感受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是公共文化场馆提升服务品质的应有之义。今年夏天,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美术馆等文化场馆,不仅延长开馆时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在充分满足暑期观众参观需求的同时,也让广大游客的北疆文化之旅更加从容尽兴。
如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为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带来新机遇。各地尤需紧跟新技术发展,建立完善的智慧旅游平台,整合景点介绍、交通住宿等信息,让游客“一站式”获取服务。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热门景点和出行高峰时段,合理调配景区资源,借助数字地图引导游客分流,通过“人工智能+文旅”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和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效率,让普惠性服务覆盖更多人群,让游客的每一段旅程都充满便利与温暖。
随着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转向服务驱动,服务品质的比拼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文旅竞争力。内蒙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更要以绣花功夫打磨服务细节,用创新思维拓展服务边界。交通接驳更顺畅、文化体验更深入、智慧服务更贴心,不仅能为游客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也将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让更多人在旅途中遇见“诗和远方”。(袁宝年)
[责任编辑:刘晓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