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江碧水向东流,唯湘江逆势北去。此刻凝望,那山、那水、那人。青山如黛,碧水长流。
这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
历经治理与重生,今日之湘江,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实践篇章。江滩上孩童追逐的明亮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岸边舒展的由衷笑颜——每一个生动瞬间,都是湘江生态治理成效刻下的最真切的幸福回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张必闻 衡阳报道
湘江,自永州悠悠发源,蜿蜒流淌至衡阳之际,那原本碧绿如翡翠的江水,在经石鼓书院时,悄然间晕染了一股水墨文气。
这抹水墨文气,既流淌于湘江碧波之间,又浸润在古今文人墨客的如椽巨笔之下,留下“绿净不可唾”“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的传世名句。
蒸水与湘江在石鼓书院交汇,形成“鸳鸯江水”景观。
三水交汇 绘成“绿净不可唾”生态画卷
衡阳,地处湘江中游,是湘江、蒸水、耒水三水交汇之地。三水交汇的壮丽景象,为衡阳增添了无限风光。
唐代韩愈途经此地时,曾写下“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的千古名句。
三水交汇的生态价值,不仅在于视觉的震撼,更在于其孕育的丰富生物多样性。
湘江作为湖南最大的河流,水质清澈,鱼虾丰饶;蒸水因流经红壤区,携带泥沙而呈黄褐色,与湘江的青绿形成鲜明对比,被当地人称为“鸳鸯江水”。
每年谷雨时节,水量充沛,清浊分明的水流在石鼓山下交织,形成“泾渭分明”的自然奇观。
“这一抹鸳鸯色,怎么看都不厌。”家住湘江边的衡阳市民仇健感慨道。他回忆起小时候在江边嬉戏的情景,那时的湘江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孩子们在浅滩上追逐打闹,欢声笑语洒满江畔。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三水交汇的壮丽景象依旧,成为衡阳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江流千古。秦始皇南征时开凿灵渠,连通湘江与珠江水系,使湘江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
唐宋时期,三水交汇处因航运便利,码头商贾云集。
石鼓山下,既是文人雅集之处,也是观景佳地。明万历年间《石鼓书院志》记载,衡州刺史齐映曾在此修建合江亭,后经扩建,成为俯瞰江景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铁路与公路的兴起,湘江的航运地位逐渐衰落,但三水交汇的生态价值愈发凸显。
石鼓书院周边的滨水景观带与亲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三水交汇的生态画卷得以延续。
如今,石鼓书院周边的滨水景观带与亲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三水交汇的生态画卷得以延续。
走进石鼓书院,古朴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大成殿庄严肃穆,合江亭气势恢宏,每一处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石鼓书院主任肖芬芬,从小就跟湘江结下不解之缘。她介绍,石鼓书院的建筑布局,深刻体现了“青山为笔,绿水作墨”的生态智慧。书院依山傍水,主体建筑如大成殿、合江亭等,顺应山势高低错落分布,既减少了对自然地形的破坏,又巧妙借景江水。
合江亭的楹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直接点明了湘江与蒸水的交汇景观,使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对古代生态智慧的当代传承。”肖芬芬介绍,如今三水交汇已成为衡阳生态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山与水,古与今,在衡阳这片土地上完美交融。
山明水秀 映照湖湘千年文脉
如果说“绿净不可唾”是对衡阳三水交汇最生动的诗意描绘,那么宋代黄庭坚笔下“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便是对衡阳整体风貌的最高赞誉。它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时光长河中徐徐铺展,尽显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衡阳之“山明”,不仅在于其山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美景,更在于山脉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石鼓山,作为三水交汇的地理坐标,是自然风光与湖湘文化的交融点。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让这座山峦成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圣地。
沿着石鼓山的步道缓缓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上,山间古木参天、绿叶成荫,为游人提供一方清凉。
衡阳之“水秀”,湘江当仁不让。它是衡阳的母亲河,滋养万物生灵,见证城市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让湘江重现往日的清澈与生机。
漫步湘江边,江水悠悠、波光粼粼,鱼虾游弋、白鹭起舞,江边的滨水景观带与亲水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温馨港湾。
石鼓书院,它静卧于湘江之畔,默默见证着衡阳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
而在“山明水秀”这幅水墨画卷里,最耀眼的非石鼓书院莫属。它静卧于湘江之畔,默默见证着这座城市历经千年的沧桑变迁。
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屈中正。
“我们之所以称衡阳是湘江蓝墨水的源头,就因为石鼓书院。”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屈中正说。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唐代起,石鼓书院便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唐朝隐士李宽在此结庐读书,吸引学者切磋,形成“读书堂”雏形;唐代诗人吕温、韩愈的到访,更让石鼓山声名远扬。宋初,李宽后裔李士真重建书院,宋仁宗赐额后,石鼓书院跻身全国四大书院之列。
南宋时期,朱熹、张栻等理学大师在此讲学,留下《石鼓书院记》等经典。朱熹倡导“义理之学”,告诫学子追求道德与学问的内在价值;张栻提出“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学术应服务于社会。这些思想推动了理学的传播,深化了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参与塑造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精神品格。
“这种学风延续至今,也影响了湖南近代人才的崛起。”屈中正自豪地介绍。
和合共生 城市现代化的生态实践
“山明水秀”的衡阳,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城市。
夏日炎热,湘江成为不少衡阳市民天然的泳池。
夏日炎热,湘江衡阳段吸引着众多衡阳市民前来消暑纳凉。早上,阳光轻柔地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间,上百名市民套着色彩斑斓的游泳圈,在湘江中畅快游弋,欢声笑语回荡在江畔。
“现在这水干净得很呐,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游!”市民刘仲秋在水中热情地说道,脸上洋溢着惬意与满足。
在衡阳市城市规划蓝图中,湘江、蒸水、耒水宛如三条灵动的生态丝带,被定位为城市的生态轴线。沿岸布局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休闲与商业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生活空间,满足了大家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唐振衡正在清理上游漂流下来的水草。
然而,湘江衡阳段的生态治理并非一帆风顺。在采访过程中,一位身着“水上环卫”马甲的老人引起了红网记者的注意。老人名叫唐振衡,土生土长的衡阳人,从小就在湘江边长大,对这条母亲河有着深厚感情。他曾见过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象,也曾目睹过令人痛心疾首的场景——油污和垃圾肆意地铺满江面。
“最严重的时候,江面上到处都是死鱼死虾,密密麻麻,看着就让人揪心。”唐振衡老人回忆起往事,眉头紧紧皱起,神情满是痛惜,“那时候住在江边根本不敢开窗,一开窗,就能闻到股腥臭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5年10月,衡阳市组建了一支城区河道管理联合执法队,对非法采砂、水上餐饮、电鱼毒鱼炸鱼等一系列破坏或污染河流生态的非法行为展开整治。
随着执法行动的持续推进,曾经肆虐的非法行为逐渐销声匿迹,湘江衡阳段的水质也在悄然间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清澈。
在衡阳,护水也成为了一场全民共同参与、携手共进的行动。全市上下积极响应,组建了“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河小青”等志愿队伍 386 支,1.2万名志愿者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活跃在巡河一线。
阳光轻柔地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间。
水清景美,这样的生态优势对衡阳的发展究竟有着怎样非凡的意义呢?2024年9月,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衡阳举办。
这一盛会让衡阳文旅迅速“火出圈”,热度一路“爆表”。整座城市一跃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游客心中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回首过去一年,衡阳的文旅项目铺排重点项目86个,总投资753亿元。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增速在全省独占鳌头。
从曾经的水质污染到如今的碧水清流,从生态环境的破坏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湘江衡阳段的转变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政府的大力治理、科技的强力支撑、全民的积极参与,共同奏响了一曲生态保护的激昂乐章。
“绿净不可唾,山明水秀是衡阳。”这不仅仅是一句赞美之词,更是对衡阳生态之美的高度概括。
山与水,古与今,在衡阳这片土地上完美交融。
相关阅读
我住湘江边① | 蓝山天犬岭 一滴成势奔洞庭
我住湘江边 ② | 潇湘合流处 绿染千年文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