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名城保护工作也从那时起不断受到重视。
近日,广州市正式印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时期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新的规划将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统筹保护利用与传承,并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优化提炼了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更重要的是,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面向2035,广州名城再启新程,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延续千年城脉和山水景观,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
提炼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
对标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规划》深化广州历史研究,系统梳理广州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历史文化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演进新动态,优化提炼形成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六大名城特色,树立体现中华文明标识意义的价值载体。
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包括,中国岭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对外交往门户;千年商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海陆交融,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前哨阵地和民主革命策源地;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先锋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
六大名城特色包括,山城田海、水脉交织的城镇格局;云山珠水、三塔锁江的营城环境;千年延续、文化层叠的古城格局;成行成市、骑楼石巷的商都风貌;岭南风情、中西相融的建筑风格;开放包容、活态传承的吉祥花城。
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总体结构
《规划》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构筑文化与生态共融的市域保护发展新格局,提出保护市域“山、水、城、村、田、海”的整体空间格局,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结构,保护承载广州历史变迁的珠江文化带和承载岭南田园乡愁的流溪河文化带。
其中,“一江一河”,指依托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构筑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结构;“一城九区”,指融合市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中心城区,以及流溪河古驿道魅力景观区、沙湾魅力景观区、莲花山魅力景观区、虎门海防魅力景观区、沙田魅力景观区、增江古圩市魅力景观区、花山魅力景观区、巴江河塱头魅力景观区、从化温泉魅力景观区等九片资源密集的魅力景观区。魅力景观区是推动区域历史保护和自然生态保育的重点区域,也是文化旅游、绿色消费、休闲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一城九区”规划图。
此外,《规划》还提出建立沙湾水道、巴江河、东江-增江文化保护廊道,强化南粤古驿道的区域协作保护带动作用等具体要求。
新增多项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内容
《规划》提出,保护市域内花都、增城、从化三处历史县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整体保护,彰显价值特色,鼓励各区开展历史保护专项研究,推荐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制定针对性策略。
此次《规划》也拓展了遗产范畴,将更多具有广州特色的元素纳入保护范畴。例如,新增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增城)等农业文化遗产,广钢、广船旧址等工业遗产、东濠涌等水务遗产,以及余荫山房等历史名园,都纳入到保护名录中,形成更具有代表性、更加全面覆盖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规划》明确,保护全市9961株古树名木,其中一级古树9株、二级古树156株、三级古树9776株,名木20株,以及古树后续资源。同时,保护其他承载广州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祠堂、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古牌坊、古门楼、古村围、古碑、古墟、古塘等,加强资源挖掘与认定,开展保护修缮,以“绣花”功夫推进活化利用与传承。
保护历史城区的“一环两轴、多脉多点”
根据《规划》,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由东濠涌-小北路-环市中路-环市西路-人民北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海傍内街)-海傍内街-新民大街-革新路-梅园西路-工业大道北-南田路-江湾路-江湾大桥等边界构成的地区,面积为20.39平方千米。
具体来看,历史城区的保护要求体现城市选址特征的功能要素,如保护扶胥港、黄埔古港等历史码头遗址构成的历史航运空间体系和城港分置的历史功能特征。同时强调山体保护和水系保护。
在整体格局方面,《规划》提出,保护“一环两轴、多脉多点”的传统格局,彰显古城结构特征。“一环”,即城垣遗址保护环;“两轴”,即古代传统中轴线、近代传统中轴线;“多脉”,即珠江历史城区段,东濠涌、西濠涌、荔枝湾涌、玉带濠、六脉渠、漱珠涌等历史城区相关的河湖水系;“多点”,即重要历史地标7处、历史节点8处、景观节点7处,以及其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等。
历史城区“一环两轴、多脉多点”的传统格局。
《规划》明确,按照“整体控制+重点控制”的原则对历史城区范围内的新建建筑高度进行管控。具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内维持现状建筑高度不变,严格按照各自保护规划的要求从严进行高度控制;重点控制荔湾湖、流花湖沿湖地区的新建建筑高度,沿湖一线地段新建建筑一般控制在18米以下;历史城区内其他地区的新建或扩建的建筑高度宜控制在30米以下等等。
恩宁路永庆坊活化利用。(图片由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历史城区,《规划》还提出加强东山环境协调区整体保护。东山环境协调区的具体范围由珠江-达道路-中山一路-农林东路-三育路-农林下路-东风东路-东濠涌围合形成,面积为4.61平方千米。东山环境协调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为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重要的拓展区域,与历史城区具有紧密的空间关联性,是广州历史文化价值特色的重要载体,具有整体保护意义。
构筑“两带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连、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规划》特别增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章节,提出构筑“两带一道”(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网络体系。强调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中心的引领作用,整合各市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湾区地域特色,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规划》明确,以特色文化主题为线索,形成城市联盟文化建设活动。依托广九铁路、海防遗址、革命遗址、孙中山足迹等资源与文化项目,讲述革命时期重要历史故事,突出大湾区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同时,要求推进文化创新转化,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聚焦文化生产前端,鼓励创意、创作与创造,通过政策鼓励、优化审批、资金奖励等手段,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将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弘扬相结合,推进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交易等行业发展壮大。
声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分院副总规划师汤芳菲:
探索街区和建筑的保护
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此次《规划》不仅是名城保护的宏观系统谋划,也在具体的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行动上做了很多探索,加强政府导向,支持广大业主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支持发展创意创新等新功能,探索传统建筑宜居水平的改善,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多的融入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
进一步谋划制度创新
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
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理念方法探索和政策试点创新的前沿先锋。未来的广州名城保护,要进一步谋划制度创新,发挥前沿优势,探索规划-建设-管理的名城保护工作范式;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动员社会力量,持续推动保护实施,全面构筑全民参与新格局。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竹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