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邓军 编辑/赵乾坤】
近年来,曾被誉为“最佳旅游时节”(传统旅游旺季)的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前全球旅游业普遍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扰,出行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正日益显著。
例如,澳大利亚今年3月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较历史同期均值高出2.41摄氏度;日本樱花盛放时间屡创新早;即便是尼泊尔徒步黄金季(四、五月),晴空万里也可能突遭暴雨侵袭。
另据英国《旅游评论》及国际旅游媒体Skift的报道,今年夏季席卷欧洲的强烈热浪助推多地气温飙升至46摄氏度,严重冲击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热门目的地。受此影响,多国标志性景点暂停开放,因中暑及相关病症就医人数激增,海滨度假区也同时面临海洋热浪加剧与安全事故增多的双重威胁。
此外,全球范围内,夏季延长、冬季缩短以及“伪春天”现象已日益普遍。
户外运动企业Duluwa Outdoors联合创始人朱莉安娜·什雷斯塔(Juliana Shrestha)坦言,以往客户提出12月尼泊尔雪地徒步需求时,公司会推荐安纳普尔纳大本营路线。“但现在,我们很难保证那里的条件依然适宜——气候的反复无常,已成为业务运营的主要挑战之一。”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的发现则指向更深层问题:全球变暖趋势正削弱短期出行天气预测的可靠性。然而,旅行社和消费者对此往往认识不足。
BBC的报道称,这种认知滞后体现在多个方面:部分旅行社因顾虑吓退潜在客户,在行程规划建议中常淡化目的地天气风险;旅行者则或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精心修饰的目的地宣传,或不愿正视某些旅行体验已然今非昔比的事实等。
旅游出行前如果忽视这些变化可能引发双重后果:旅行者因准备不足导致体验打折,旅游企业及目的地的声誉亦会因此受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警告称,即使全球变暖被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极端天气的破坏性影响仍将持续升级。
气象网站weather.com高级气象学家乔纳森·埃德曼(Jonathan Erdman)分析称:“自1980年代以来,地球持续变暖已导致热浪、干旱和洪水等灾害更加频发且强度倍增。这三种灾害在当前的夏季旅游高峰期最为集中。若此趋势延续,极端潮湿与干旱期或将在全年任意时段出现。”
BBC报道明确指出,毫无疑问,人们的旅行方式亟需转变,且变革幅度必须远超现状。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极端天气增多及旅行者对更新颖、独特体验的追求,欧洲正掀起一股“平季”(旺季与淡季间的过渡期)出行热潮。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传统夏季热门目的地的全球预订量已向春季和秋季转移。一些曾被视作潮湿或不便利的季节,如今反倒为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报道同时指出,尽管气候变化未必会令“最佳旅游时间”指南销声匿迹,但旅行者和旅游企业亟需重新审视行程设计理念,共同为旅游业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
例如,目前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正助力旅行者应对不确定性:尼泊尔当地居民在Reddit上持续发布帖子,警示徒步区域雾霾加重;除社交媒体外,Travellerspoint等网站特设论坛供旅行者分享实时动态;冲浪预报平台Surfline则每日更新全球数千个冲浪点的天气与海浪预报。
朱莉安娜·什雷斯塔强调,当前,旅行社最基础的工作是让游客为突发状况做足准备。这包括:更新行李清单以应对多变天气;引导游客设定合理预期并购买综合旅行保险;推行灵活预订政策;制定行程变更时的备选方案。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以应对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等危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