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比凤凰古城还要早900年的古城。
有人说,它是“中国最美的小城”。
也有人说,那句流传了千年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出自这里。
它就是黔阳古城,隐匿在湖南洪江市的沅江之畔、舞水之边,静静等待了世人2200多年。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之称。
城内青石街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比比皆是。原有五个城门今尚存四门遗址,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古称九街十八巷。
现如今以南正街和北正街为主要游览区,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有“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走进古城内,你会发现这里融合了多种文化,包括中原文化、苗蛮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等,无愧于“滇黔门户”。
它跟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一样,在明清时期是个商业发达的商贸古城,浩浩皇木、滚滚洪油、屡屡烟土……只是洪江古商城或许更为发达,保留了当时的许多具有商业传奇的建筑,而黔阳古城,分明透着一股“文化显著”的气息。
从古城中正门出去,沿着沅江、㵲水方向就能看到黔阳古城最著名的建筑——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传闻《芙蓉楼送辛渐》就是出自这里,那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谓家喻户晓。
实际上,《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芙蓉楼”指的是江苏镇江的芙蓉楼,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唐代时的“龙标”就是如今的湖南黔阳。
后来为了纪念王昌龄及其在黔阳为官7年的作为,便在沅江边上建了一座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
虽说《芙蓉楼送辛渐》是在镇江所写,但在古老的黔阳古城,很多人却忽略了王昌龄的这一千古佳作,“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他当年在古城的沅江之畔写下的《送柴侍御》。 据悉,正是这一句话,使得黔阳古城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
有意思的,王昌龄在唐天宝年间被贬此地时,李白听闻后,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对好友的牵挂。
前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有《送柴侍御》,默默无闻的黔阳古城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个充满真情和友谊的地方。
只是今天的它,在整个湘西的古城古镇旅游发展中,略显小众,没有一般古城商业化泛滥的乱象。走进这里,忍不住感慨,如此历史悠久的古城,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的古城,居然还保留着如此难得一见的生活气象,“质朴”两个字顿时具象化了。
小巷很安静,路过的一家早餐店突然吸引住了我,形似苏州小吃的“油墩”让我眼前一亮,开启了这一天的烟火气。实际上,它的名字叫“茄包”。
若不是已经用过了早餐,我肯定会买一个尝尝。如今在写这篇游记的时候,又感到后悔——若有机会再去,第一件事就去吃“茄包”。
古城里的有一家很有特色的非遗竹艺馆,就在中正门边上,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经纬交错的自然美,衬托出黔阳的质朴无华。
从中正门出去,便是沅江和舞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黔阳古城三面环水的灵秀古韵,也使得黔阳境内植被繁茂,其中就包括丰富的竹类资源。
当然,古城的巷子深处还有一座戴笠寓所,戴笠的特工学院(军统黔阳特训班)就隐匿其中。后来,这里还成为许多影视剧组的青睐之地,比如2015年热播的抗日大剧《最后一战》就曾在此取景。
但由于时间有限,整个古城并没有深度游览,尽管参观了几座比较重要的建筑景观,如芙蓉楼,可依旧不够,显然不够,却仍是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这就是2000多年的黔阳古城的魅力,有时间真该再去一次,不仅是为了弥补“茄包之憾”。
【门票】
古城不收门票,但参观芙蓉楼和节孝祠需要检票;
【交通】
1️⃣坐高铁到怀化南站,再从怀化汽车南站坐班车前往洪江市黔城镇,约4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2️⃣坐飞机到怀化芷江机场,再坐车前往洪江市黔城镇;
【建筑参观】
1️⃣芙蓉楼
2️⃣南正街
3️⃣万寿宫
4️⃣钟鼓楼
5️⃣宝山书院
6️⃣赤宝塔
7️⃣节孝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